這是我第二次非常有幸地聽張恒山教授講法理學課程。上次是冬季小學期的時候,張教授不辭辛苦,連續講授了三天的課程。他獨特的視角,淵博的理論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态度,讓我記憶猶新。此次張教授還帶來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都非常期待。 今天是張教授此番海大之行的第二天。他講授的主要内容是“法律規則的理論來源”。他詳細講解了幾種法律規則來源的假說,其中有神源論、聖賢論、習慣論、強者論還有社會契約論。張教授在講解這些理論的時候,穿插了大量的例子,例如在講神源論的時候講到了漢莫拉比法典,在講賢者論的時候講到了中國古代賢人臯陶,這樣就使本來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活潑而又生動起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也自然就高漲起來。 衆所周知,張教授是社會契約論者,他還自己獨創了“三人社會模型”。所以他就着重為我們證明了社會契約論的合理性。所謂“三人社會模型”,就是人類社會是三個以上的人組成的社會,當任何一個人的行為影響到另外一個人的時候,至少有一個第三人對該作為觀察和評判。通常情況下,第三人就是社會上除了當事人以外的所有人,第三方的評價是社會規則産生的源頭。初聽到這個理論就覺得耳目一新,還不是很理解,但是随着張教授耐心細緻的講解,我逐漸領會到了其中的真谛,覺得很有道理。在證明這個理論的時候,張教授對神源論等其他理論進行了客觀公正的批評,他不時舉出反例,不是指出該理論的邏輯錯誤,,絲絲相扣,堪稱精彩。 在講到“人的七種涉他行為”的時候,張教授完整的列出了人的七種涉他行為以及行為人、被動人、和旁觀者分别在自利心、良心、理性狀态下對待該行為的态度有什麼不同。從而通過這種模型推導出了在三人社會中道德規則的形成過程,可謂邏輯清晰,簡潔明了,不得不讓人歎服。 張教授向我們展示了法學大家的風采和修為,講課時候細緻耐心,下課的時候非常認真的幫同學們解決疑難問題。因此在這短暫的幾天中,我們要向他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不僅是治學方面,還有做人方面。
2009級文科實驗班 馬良
2010年10月14日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