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禹 14級法學文科實驗班)
有人說: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寬度。我說:授課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深度。僅僅聆聽了楊奕華教授兩個下午的課堂,但其所教授的人本法學觀的内容卻足夠我體會一生。我需要慢慢體會“你知不知道”中的一個“道”字,需要慢慢體會“各盡職分即正義”的内涵,但現階段最讓我感悟與體會深刻的卻是楊奕華教授關于法學學習态度所提出的一句話:讀得痛快,玩得爽快。
也曾有過讀得痛快之時。曾經有過在自習室待到大門被鎖隻能打電話找保安大叔解救,曾經有過睡覺做夢還夢到在做案例分析題,曾經有過别人無意提到一個名詞腦海中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一串知識點。曾經的經曆倍感疲憊卻又酣暢淋漓,正所謂:“痛”并快樂着,不能不謂之:讀得痛快。讀得痛快是因為用心在讀,用心在探尋知識。探索的不僅是法内之惑,更有老師所說的“法外之疑”。 從法學的研究來看,法學之所以無法滿足變遷中的複雜社會的要求,乃是因為它是在法律這種人類自己創造的尺度内工作。法學并不關注社會現實,也無法提供研究社會現實的理論資源,用社會科學家的術語來說,它缺乏“實證性”(positivity)。作為一種法律職業活動,法學研究有助于維護既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卻無法對社會的變革或轉型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因此,雖然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以法律為主要統治方式的做法,但對法律制度的改革卻是在經濟學、社會學、統計學等社會科學的指導下完成的。法學随着被改造的法律制度而轉變,在新的“人類尺度”内重新建構其理論體系。因此“法外之疑”需要我們看到法學之外社會科學的用武之地,在社科的海洋之中暢遊,才能讀得痛快。
同時不會忘記有過玩得爽快之時。從學院舉辦的模拟法庭比賽到全國的比賽再到國際的比賽,一個個接踵而至.。從“法源杯”到“普萊斯”,從代理原告或被害人到代理被告或被告人,從研究員到出庭表現,仿佛這不是模拟,而是一場真正的權利的較量,我就是正義凜然的檢察官、我就是為當事人主張權利的律師!忘我的投入,自信的表現,不能不謂之:玩得爽快。
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随着每一次備賽到了關鍵時期,一個無法取舍的矛盾變慢慢凸現出來。若忘情的投入比賽,必然會占用到過多自習的時間,舍棄自習時間總是讓自己感到無比的焦慮與不安;若想要按時去自習就沒有心力準備齊全,必然準備比賽就沒有那麼充分,舍棄備賽時間總是讓自己感到底氣不足毫無自信。魚焉?熊掌焉?所以處理好時間的分配才是讀得痛快,玩得爽快之必要條件。
無論是玩還是讀我們都面臨着不小的壓力,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立足于事,根植于人方能讀出一番天地,玩出一身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