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紮實開展“我為群衆辦實事”活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活躍學院學術氛圍,5月12日上午,海南省三亞市城郊人民法院副院長、三級高級法官林芳翊應邀為我院刑法學博士生、碩士生作《刑事案件證據審查判斷思考》專題講座,講座由學院童偉華教授主持。

證據是刑事訴訟的核心問題,林芳翊作為資深刑事審判實務專家,結合多年刑事審判工作經驗,從證據運用原則出發,向同學們闡釋了案件的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證據審查的思維方法及注意事項。他指出,偵查階段應注重證據收集程序的合法性,避免“辛普森”式悲劇上演,亦應注重内容的準确性,全面搜集證據特别是無罪證據,避免冤假錯案的産生。他還從實務角度介紹了該階段微信、支付寶等新型電子數據取證程序。在審查起訴階段,不僅要貫徹合适成年人參與制度和刑辯律師全覆蓋制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各項訴訟權利,而且要對各類證據進行審查,合理诠釋我國“事實清楚,證據确實、充分”的證明标準;審判階段,對證據鍊的審查要達到“八要素”的認定标準,在實現以“證據的客觀性為中心”到“證據的法定性和客觀性并重為中心”的觀念轉變基礎上,運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保障程序公正。他認為合理地運用和使用證據是一項系統且複雜的過程,在刑事案件證據的審查過程中,要貫徹證據認定的“合法性”“客觀性”“關聯性”核心原則,避免出現“應當是”“似乎是”“好像是”等模棱兩可證據。

講座最後,林芳翊副院長寄語法科學生,法律人應當始終秉持人文關懷的理念,時刻關注人性的光輝,并通過崔英傑等案件闡釋“法的最高境界是良知”。此外,法科學生應當堅持“博”“疑“注”“溯”“釋”的學習習慣,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功底,而且要做到飽讀詩書、追根溯源、溫故知新,努力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優秀法律人才,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添磚加瓦。

童偉華教授對林芳翊副院長長達3個小時的精講座作出了高度評價。林芳翊副院長從證據審查的角度,運用刑事一體化的思維,對司法實踐中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講座内容具有很高的實踐指導作用與理論價值,使同學們享受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他希望同學們加強學習研究,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提升刑事證據收集、審查和判斷能力,不斷提高綜合素質與能力。
圖:蔡鵬程
文:羅钰雯
審核:蒙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