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悔,有夢必追 無論是當今社會人們争相考公務員還是古時候人們迷戀仕途,當官是曆代人的心願。但有些人,就是敢于走别人不走的路,陳烈桂就是這樣的人。 他是我校法學專業1984級學生。對于當時的大學生畢業生,畢業意味着國家包分配工作,所以就業根本不成問題。1986年,陳烈桂從海大畢業,被分配到澄邁縣法院,先後擔任書記官和助理審判員,然後被調到海口中級人民法院擔任助審員和副庭長,之後又在法院辦的企業擔任經理一職。這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仕途。但是陳烈桂卻沒有安于現狀,頂着全家人反對的壓力,在1995年投入“下海”的潮流之中。如果選擇帶來的是成就,那選擇對錯可謂毋容置疑,但是凡事并非一帆風順,陳烈桂棄政從商也是如此。他失敗了,陷入低迷,在遭到衆人懷疑的時,他最親最愛的人曾問他“你後悔嗎?”,“不後悔”陳總總是這樣答案的。 對于大學生擠破腦袋考公務員,陳總說,皆因我們對自己信心不足,接觸面比較窄造成,而且這樣的選擇也是被動的。他建議大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願意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陳總的經曆告訴我們,對于自己的選擇,有時我們或許會被現實抽一個耳光,但是不輕言放棄或許是我們應有的勇氣。
不易,一路走來 創業對于很多人來說,那是遙不可及的夢;對于企業家來說,那是不可言說的坎坷經曆。但是人人看到的隻是企業家成功的光環,卻看不到他們光環背後是淚水和汗水的沉澱。 自從澄邁縣法院後,陳總就開啟他的創業之旅。開始,他選擇的是做一些相對比較穩的項目,在海大後門和和平南路開設農貿市場。2001年,陳總開始轉戰農業領域,選擇文昌,成立了一個養蠶基地,主要業務涉及養蠶到織布,最後出口,但後來卻以失敗告終;2003年他重整旗鼓,承包了澄邁中學的飯堂和宿舍,積累一定的資金;2004年底恰逢農墾改革,他開發西嶺華庭;2007年,陳總将重心轉移到三亞,繼續投資房地産項目,從第一個項目的失敗到後來富春山居的成功開發,之後和中國銀行總部合作共同承建開放三亞培訓基地,接着同四川隴海集團一起在澄邁開發旅遊項目,投資度假休閑區,到攜手成都郎酒集團在萬甯石梅灣開發省重點項目,陳總帶領着他的團隊一路走來一路高歌。或許有些人隻把眼光聚焦于陳總的成就,卻看不見他的悲喜交加。
“創業的路充滿辛酸,背後有别人無法理解的困難”陳總如是說。他不建議大學生一畢業就抱着要幹大事,創大業的雄心,他說創業是一步一步的,并非一步到位。所以建議我們大學畢業需要去基層或有前途的企業學習管理,初期該做的是一個經驗積澱的過程,等羽毛豐滿了,才試着自己去飛。
不忘,誠信做人 一直成功從不經曆失敗這種事,或許我們隻在童話中才會出現,就如一句話所說“人生,就像心電圖有起有落,隻要一平那就意味着挂了”,是的,生活或許就是在陷入低谷和攀登高峰交替中發展的。 成功的人并不是從不遭到失敗的人,而是知道失敗後如何站起來的人。1995年陳總開始創業,正好碰上全球性的金融風暴,2001年投身養蠶業又因為技術,氣候等因素導緻了失敗;到2007年去三亞搞的第一個房地産項目也失敗了。“最困難的時候,把自己的房子與車子都變賣了,曾一度一年多兩年沒有離開過家,甚至遭到最親的人侮辱。”陳總淡淡地說,或許這就是成功的人“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的豁達情懷。即使在這樣極為糟糕的情況下,之所以還能東山再起,是因為他在任何時候都十分珍惜“信譽”和“人品”,因而他身邊總是有朋友給予信任與支持,這也正是他能成功走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惑,選擇就業
作為一個學長,也作為一個長輩,陳總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給予厚望。“關于專業和擇業問題”,他建議盡可能選擇與專業對口的職業,因為做喜歡的事情才可以迸發隐藏的潛質,而從事不對口的職業,會處于相對被動的境地和陷入不良情緒的困擾。他還說:“隔行如隔山”,為避免這種情況,選擇對口專業為上。
作為一個企業老總,他針對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談了一些企業注重應聘者的何種品質。他認為應聘者的專業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人品,社交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創造力卻成為不可忽略的考慮因素。他還重點提到“主見”的重要性,建議大學生的學習,切忌“閉門造車”。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陳總短短的談話,我們受益匪淺,從做人和做事,他給我們年輕的校友樹立了一個榜樣。
(轉自《海大校友》2013年第2期)
84屆校友陳烈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