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大勞動法事件
一、欠薪也是犯罪:關注欠薪入刑
【事件概要】
今年3月,重慶人楊某均與項目承包商林某簽訂協議,承攬惠州南站附近某路基工程,工程款為8萬餘元。雙方約定:施工期間先付七成,另外三成待工程驗收合格後才支付。期間,林某支付了工程款6.9萬元,但楊某均并未将此款作為工資發放給工人。該起欠薪事件涉及25名工人、總計10萬餘元工資。12天後,楊某均在深圳被民警抓獲歸案。今年9月底,惠州市惠陽區法院以“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判處楊某均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币兩萬元,其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76條,也就是今年五月一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中的一個條款。楊某也稱為該條款生效以來第一個被處以刑事處罰的欠薪者,也是今年唯一的一例。
【點評】
刑法懲罰一國最嚴重的違法行為,是社會制度最後的保障線。一般而言,能通過民事,行政方式解決的事件不采取刑罰的手段。但是今年生效的“刑八”卻将我們一直認為不是犯罪的欠薪規定進了刑法,這是為什麼?因為這體現了一個國家對基層群衆保護的決心。長年以來,欠薪讨薪一直是社會主義基層勞動者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夢魇。年年讨薪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法律的嚴格保障,雖然曾經有總理,高院院長幫助讨薪但是這綜究是一個個案,不能發展為一種制度。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這個行為和刑法中的詐騙罪有什麼區别,甚至比其社會危害性更大,詐騙頂多傷害幾個人,但是惡意欠薪傷害了一大批依賴勞動而生存的人,也傷害了他們身邊更多的親人,更容易引起社會矛盾。今年的欠薪入刑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用刑法來保護基層勞動人民的權利,這不僅是法制完備的體現,更表現了一個社會的良心。
二、法定假日遭“肢解”:關注職工的休息權
【事件概要】
今年5月份,當很多白領在期待半個月後的端午小長假時,白領姚先生(化名)卻開懷不起來。原來,今年“五一”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公司要求所有員工加班,安排的補休卻令人匪夷所思——将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精算成480分鐘,再分攤到全年250個工作日,讓員工每天提早2分鐘下班以充當補休。“不知道他端午節又會出什麼花樣。”姚先生說。當這則消息傳到網上的時候,人們“淚奔”了,還有這樣的公司啊,這樣肢解法定假期也是有效的嗎?該事件已經曝光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點評】
法定假日被“肢解”成每天休息2分鐘,是法治社會的悲哀和恥辱,它讓神聖的法律蒙羞。因而,面對這種既荒誕不經又涉嫌違法的行為,當地相關執法部門不能視而不見、不管不問,必須将闆子高高舉起、重重落下,切實為勞動者撐起一把保護傘。這不僅是“執法為民”的内在要求,還是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畢竟社會進步的最大目的和最終意義,是給予人、給予勞動者最大限度的呵護、關懷與尊重。
三、跑路事件:關注新經濟形勢下的集體事件
【事件概要】
受宏觀調控、資金鍊斷裂等影響,今年1-9月浙江共發生228起企業主逃逸事件,為近年同比最高,其中不乏員工數千人的企業。早報記者昨天獨家獲取的浙江官方關于企業主逃逸的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這些企業共拖欠14644名員工7593萬元薪酬,欠薪人數和欠薪數額均為曆史之最。這隻是今年跑路事件的一個反映,在江蘇浙江兩省表現的尤為突出。大規模的老闆為躲避債務出逃,不顧及員工的合法利益,這樣一種不正常的經濟行為竟然在今年發展為大規模的跑路事件。
【點評】
溫州的“跑路”事件,暴露了當地經濟深層的問題,即經濟高速增長下投資虛拟化與投機化上的問題。而這種問題,放眼全國,絕不是隻是溫州有,其他地方或多或少都有,隻不過問題還沒溫州那麼嚴重,沒達到出事的臨界點而已。辦實業雖然賺錢慢,少,但是穩重;投機的東西雖然賺錢快,多,但變化也大,風險也高。投機是無本之木,空中樓閣,而實業才是是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最可靠的“引擎”。房地産泡沫吹的越大,破滅的也越快,到那時,投資虛拟化與投機化越嚴重的地方,其後果也越嚴重。所以,溫州的“跑路”事件不僅是溫州的事情,對中國其他地方,其他人來說也有警示意義——“多辦實業,少搞投機”。
四、深圳發布禁止農民工上訪讨薪規定:關注行政權力的有界性
【事件概要】
今年大運前夕,深圳設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嚴肅處理期”。近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在官網公布文件規定,5月1日至9月30日,嚴禁農民工通過群體性上訪等非正常手段讨要工資,否則造成嚴重後果或惡劣影響的,追究其刑事責任。這份文件名為《關于切實做好建築行業農民工工資結算支付工作,共同維護大運會期間社會和諧穩定的通知》,《通知》明确規定,各建築施工企業必須及時做好農民工工資的結算、發放工作,嚴禁以任何理由拖欠農民工工資。《通知》還規定,在嚴肅處理期内,嚴禁農民工通過群體性上訪等非正常方式或手段讨要工資,凡是組織、參與集體上訪事件的,一律按相關規定嚴肅處理,造成嚴重後果或惡劣影響的,追究其刑事責任。
【點評】
嚴禁上訪的出發點肯定是為了維穩,出台這樣一個臨時措施,像此前的“菜刀實名制”一樣,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政府部門這種臨時性舉措解決不了欠薪的根本問題,反而會傷害城市和政府形象。政府部門在做出類似決策的時候,沒認真進行分析研究,禁止上訪讨薪,找不到任何法律依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沒有任何權力禁止上訪。“他們超越了這個行政權限,從執行效果上看,對施工企業可能會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對農民工其實不具約束力。”
五、透視“毒蘋果”:關注日益嚴重的職業病危害
【事件概要】
2011年2月15日,蘋果公司公布了2010年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首度公開承認它的中國供應商員工中有137名工人因污染緻健康遭受不利影響。據媒體報道,2008年9月起,蘋果公司的供應商蘇州聯建公司要求工人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蘋果手機顯示屏,後來工人在生産車間出現四肢麻木、刺痛、暈倒等正己烷中毒現象。到2009年下半年,該公司有數十名工人因接觸正己烷中毒入院,相繼被當地職業病防治部門評為九級或十級傷殘。就在蘋果公司發布報告的同一天,2月15日,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表示,今年底前,除個别特殊地區外,職業病防治機構将實現全國性覆蓋。這一舉措,被認為彰顯了中國眼下力圖突破職業病防治困局的決心。
【點評】
為什麼對職業病的保護不力,不能防患于未然,因為職業病防治法有漏洞。根據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職業病診斷、鑒定,需要用人單位提供有關職業衛生和健康監護等資料時,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勞動者和有關機構也應當提供與職業病診斷、鑒定有關的資料。然而,要用人單位憑良心提供病人的職業史等資料來“自證其罪”,無異于“與虎謀皮”。“取證難”是這些勞動者在職業病診斷道路上遇到的“攔路虎”。勞動者在向職業病診斷機構提出申請時,要提供職業史以及職業病危害接觸史的材料,而這些材料必須由勞動者向用人單位索取。一些企業的工會組織在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也尚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監管不力等等也成為整個職業病防治體系的漏洞。衛生部已将職業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送審稿上報國務院,期盼我國盡快完善職業病防治和賠償制度,使勞動者權益保護更加給力。
六、古馳事件:關注名企“血汗工廠”現象
【事件概要】
今年9月,5名曾經在深圳GUCCI旗艦店工作的離職員工在網絡上發了一封《集體辭職的古馳員工緻古馳最高管理層的一封公開信》。在信中,他們表達了對深圳GUCCI旗艦店的控訴。報道中稱,爆料員工表示GUCCI公司對員工在門店上班時的行為規定有100多項,很多規定嚴格限制員工的生理需求,甚至“喝水必須要向上級申請,上洗手間也必須得到許可,上洗手間的時間被嚴格限制在5分鐘内”。一位辭職員工表示,懷孕期間,她正常上班,每天要站立十幾個小時,且公司主管不允許在店内休息時吃東西補充營養。該員工透露,一位懷孕的同事因此流産。報道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GUCCI旗艦店管理層人士稱,公開信裡的内容都是真的,甚至“有些情況比公開信裡說的更加嚴重。在GUCCI旗艦店裡,孕婦流産的情況還不止一例。
【點評】
在我國GDP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許多企業還是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産業上,依靠低廉的成本謀利,同樣很多企業沒有清晰的管理規章制度,沒有嚴格依照勞動法律的規定辦事。實際上,在我國,生産過程中依然存在缺乏對工人的賦權、監察的困難性等缺陷,以及工會制度等一系列對工人保護制度的不健全。諸多方面的原因使“血汗工廠”仍然有其存在的土壤,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這個話題,保護工人的利益。這條路很長,需要企業,社會,國家多方面的關注。任重而道遠,我們一定要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努力,讓我們的GDP上面沒有一絲“血汗工廠”的印迹。
七、女碩士過勞死:關注高壓下的白領群體
【事件概要】
今年四月份,新浪、搜狐等“微博”上一則“普華永道女碩士過勞死”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的高度關注。帖子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一名女員工由于疲勞誘發了急性病症,于4月10日不幸逝世。女員工名叫潘潔,是上海交大剛畢業不久的女碩士,年僅25歲。名牌大學的碩士,剛畢業就進入令人豔羨的國際著名“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但是卻承受着比一般人大的工作壓力。高知、高薪、高壓是他們工作的特征。潘潔之死使人民重新關注那些高壓的白領群體。
【點評】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無數工薪階層奔走在經濟線上,為适應公司效率需要和“生存飯碗”,不得不“拼命加班”、“身體耗竭”。當代白領的身體健康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一般而言,白領具有高學曆,高知識,高薪水的特征,但是在現代社會大壓力下,也具有了身體被掏空,思想被掏空,理想被掏空的特征。我們關注勞動環境,一般關注社會底層民衆,但是對于白領一般少予關心,但其實他們也是一群身心憔悴的人。越來越多的過勞死讓我們警醒,更讓我們認識到了,其實這個社會也有這樣一群虛弱的人。
八、酷6裁員事件,關注企業“故意”裁員現象
【事件概要】
2006年6月1日正式成立的酷6網,在即将迎來他5歲生日的時候,卻爆發出誰都不願看到的“裁員門”。對于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命運多舛的酷6而言,無異于冬天裡吞下了一塊冰。2011年5月酷6裁員事件愈演愈烈。25日9時,原酷6網銷售副總裁曾興晔和近40名北京地區被裁員工再次趕到海澱區勞動局勞動人事争議仲裁院,以集體名義正式遞交(抗議暴力裁員的)投訴書。指出“盛大閃電暴力裁員的行徑,堪稱不溝通、不書面、不解釋”;作為勞動者,員工的“法律、經濟權益得不到保障”,“人格得不到尊重”。此事已經曝光,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點評】
《勞動合同法》對裁員進行了規定,特别是對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更有嚴格的規定,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常有公司打着“組織戰略調整”、“結構調整”、“集團決議或上級決議”等幌子對員工宣布裁員。但此種裁員僅是人力資源配置政策上的“裁員”,并非法律意義上的經濟裁員,另外就是不甄選裁減對象擅自裁員,這些都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酷6事件就在于此,但願通過這次仲裁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切實做到依法辦事。
九、性别歧視:關注女性就業歧視
【事件概要】
據《解放日報》報道,招聘會上,有企業海報直白寫明“隻招男性”;還有的企業雖沒作出明确規定,卻有不少針對女性應聘者的“另類問題”,諸如“準備何時結婚”“能否婚後5年不生育”等等……最近,滬上求職招聘會一場接着一場,不少女性應聘者反映,她們在招聘會上頻頻遭遇就業歧視,成了招聘“拒無霸”。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要求女員工在工作的一定期間内不得懷孕,是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女職員時附帶的條件。一些企業在招聘女職員時甚至規定5年内不得懷孕,理由是生育、撫養子女需離崗,影響其在企業工作的連續性,增加了工作單位的成本支出。
【點評】
“就業歧視讓我們感到不公平。”不少有過類似遭遇的女性應聘者說,她們還受到“婚孕歧視”和“年齡歧視”。《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明确規定,婦女享受平等就業機會和選擇職業的權利,用人單位沒有特殊要求不得以性别為由拒絕招聘婦女或提高對婦女的招聘條件。但法律條文比較籠統,在實際操作領域還缺少具體細則,對企業性别歧視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懲罰措施缺少明确規定。不少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協委員建議,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有關男女平等以及禁止性别歧視的立法,定義性别歧視,尤其是就業性别歧視。設立監管機構,監督招聘過程中的歧視問題,及時處理各種性别歧視投訴問題。
十、美的漏交社保,關注大企業的社會責任
【事件概要】
去年,美的電器曾因冷酷裁員美的冷酷裁員60%畢業生剛進門就被踢走而被社會關注,沒想到事情發生不到一年,今年十二月份,擁有員工約1萬名,是全球最大的環境電器制造基地的美的,卻被群衆稱為“欠保大戶”。群衆反映,原本屬于農民工“救命錢”的社保,該企業的繳保比例不足四成。據當地勞動部門提供的數據,中山美的員工參保率隻有三成多,相比該鎮很多中小企業,要差很多。比如說,與中山美的隻隔一條馬路的廣東頂固、鐵将軍等企業,員工數量在千人以上,但員工參保率均為100%。而美的因為每年納稅超1.6億元而被地方政府默許漏交。
【點評】
必須用良心去經營企業,必須用責任去經營企業,必須用誠信和法制去經營企業。良心、責任、誠信、守法是企業經營之魂,誰不遵守遊戲規則,誰将無立足之地。美的其大,不能作為違法的資本,其繳稅之多,更不能稱為違法的理由。真正全民平等,企業的社會責任就在于大型企業所作所為了。
“社保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一個知名上市公司,居然有這麼多員工不辦理社保,确實罕見。”中山大學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有關法律專家說,這暴露出長期以來,一些企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相對淡薄,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長遠發展目标的企業,首先必須依法依規辦事。就地方政府而言,不能把“默許企業不給員工買保”當做投資環境和發展“比較優勢”,出賣勞工的利益來向資本獻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