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析南海問題:采取行動緻相關方不胡作非為
    2013年10月20日 09:56

最近,中國領導人相繼赴東南亞出席國際會議并訪問多個東盟國家,外交活動精彩紛呈,特别是在南海問題上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組合拳并取得令人振奮的進展。其背後,不僅蘊含着豐富的辯證法,而且也充分說明,無論問題多麼困難,多麼複雜,甚至看似是無法松解的“死結”,但很多問題隻不過是思維方式問題。思之思之,神鬼通之,思維一變天地寬。就時下具體的南海問題而言,大體可歸結為以下“六辯”: 一、大小之辯 地緣角度法,涉及南海的,既有小國,又有大國,還有地區,更夾雜不大不小的中等國家。其中,有的為聲索國,有的是相關方,還有“硬要”來的攪局者。毫無疑問,大小國之間力量對比懸殊,大國優勢明顯,容易掌握主動。但也不盡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以小搏大,甚至以小欺大之事,也不鮮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菲律賓等小國,背後有個至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中國雖為大國,與之相比,實力差距仍很明顯,說到底還是不夠強。但更要看到,兩個差距不一樣,中美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且在繼續縮小;而中菲等差距,顯然則在拉大,且并無縮小迹象。 在上述大小之辯中,如果就中國與相關各方博弈中的結盟情況看,這同時也是個一多之辯。個别聲索國仰仗美國撐腰,拉攏其他域外國家與中國對抗,有的域外國家也強化傳統同盟、發展新同盟,拉攏部分東盟成員國抵制中國,看似中國勢單力孤,對方人多勢衆,其實不然。南海問題并非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問題,隻是中國與東盟部分國家之間的問題,東盟國家大多與中國友好,有些十分親密,立場不與他國綁定,且中國與東盟經濟聯系日深,越來越成為“命運共同體”,不會為個别國家犧牲整體利益,即便是美國,也早與中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也在推進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盡管對此理解一時之間并非完全一緻,但與中國全面對抗,也是美國難以承受之重。更何況,無論美國、日本,自身内部問題嚴重,美國政府因财政問題甚至關門,影響總統出席國際會議和訪問計劃,盡管這可能隻是暫時的,但美國能否承受結盟成本,能在多大程度上“重返亞洲”,值得打個問号;而抱人大腿、狐假虎威,甘當馬前卒、槍頭子,不僅不靠譜,搞不好還可能自讨沒趣處境尴尬,後果與結局難料。 二、遠近之辯 南海問題參與者中,有近在周邊的,有遠隔重洋的,也有不遠不近的。其中,中國不分遠近,始終謀求合作共赢,對周邊更是堅持“睦鄰、安鄰、富鄰”;有的奉行“遠交近攻”,甚至以鄰為壑;有的伺機攪局,坐收漁利;美國則是表面中立,暗中挑事,力圖掌控全局。當下為全球化時代,“同住地球村”,雖然氣候變化等問題不分遠近,“環球同此涼熱”,但在這個地球村裡,地緣因素對很多問題依然影響很大,就是氣候也有個小氣候問題。南海平靜,各方受益而不覺;南海要起了波瀾,對誰都不利,但影響程度不同,周邊首當其沖,包括中國,域外國家相對其次。同樣的影響,承受力又有不同,中國本土相對較遠,這個不利因素此時又會成為有利因素,本身承受能力也較強,而一些小國雖然“船小好掉頭”,卻難抵大風大浪,極易翻船。“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算不是南海問題,中國萬一因其他問題(比如被一些國家合謀算計)出了意外,哪怕是風險增大,對周邊沖擊都不容忽視,何況雙方直接對抗?屆時,殺人一萬、自損三千的說法,恐怕要反過來,而遠在地球那一端的美國,即使軍艦近在咫尺,又能奈何? 三、長短之辯 南海問題短期内看似無解,但長期看,現在的困擾和障礙,必将逐漸變化乃至消融,甚至轉化成有利因素。除前面提到的實力對比演化趨勢外,還有不少重要因素也在因時間推移或快或慢地發生變化: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逐漸形成;東亞地區逐步互聯互通,經濟趨向一體化;個别聲索國挑釁行為屢屢受挫,民意悄悄生變;兩岸關系深入發展,聯手維權或将顯現;中國與有關國家共同開發、合作共赢,共識形成,付諸行動,取得實效。時間在中國一邊,也對各方有利。等到局勢明朗了,氛圍改善了,共識達成了,問題厘清了,解決起來必然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四、義利之辯 南海問題涉及相關方的尊嚴,但更主要的,還是利益,“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的說法在此同樣适用。比利益更重要的,還有個國際公義問題,雖然看似沒用。曆史有事實,法理有依據,雙方擺開談,總能明是非。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新中國成立後,此種局面一去不複返,也有力維護了南海主權,但對衆多遠海小島卻難以全面有效保護,加之國家尚未完全統一,兩岸不能聯手一緻對外,有些國家不僅趁機占領,其後更是得寸進尺,步步進逼,甚至仰仗域外勢力一再挑釁。對于非法占領中國領土、領海,甚至挑釁、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長期以來,已經被西方包括一些周邊國家視為“正常局面”、“理所當然”;在它們眼中,中國隻有讓步、接受、默認,才是“正常的”,“負責任的”。而中國一旦予以抵制,采取正當的維權行動,反而被認為是“強硬”,是“侵犯”,是“挑釁”。這種典型的賊喊捉賊、倒打一耙行為,顯然違反國際公義,必須予以堅決駁斥、糾正,這也是中國一貫堅持将“主權歸我”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所在。同時,義須正、利可商,義利兼顧,才能各得其所。否則,重利輕義,甚至見利忘義,可能反而義利全無,已經得到的也難免失去。這一點,對誰都适用。中國本來是有理的,有就完全必要繼續堅持,否則同樣會得不償失。 五、和鬥之辯 和則共赢,鬥則俱傷。道理明白,但如果有人就是喜歡鬥,怎麼辦?隻能是以鬥促和,以和止鬥;以小鬥防大鬥,以大和保小和。面對任何挑釁行為,必須堅決鬥争,毫不退縮;同時又要有理有利有節,講究方法、策略,把握分寸、尺度,武力不可輕言輕用。否則,稍有偏差,就可能陷入被動;尤其是戰争,向來都是發動容易結束難。近年來,中國正是通過這樣的鬥争,才赢得目前局勢的緩和;今後,仍然要以必要時的果斷有力行動,使任何國家、政府不緻輕舉妄動、胡作非為。也正是在局勢緩和的背景下,中國抓住有利時機,提出了“2+7”合作框架等方案,既充分展現了中國維護和平、合作共赢的誠意和善意,實際上也是中國作為大國為本地區提供的國際性公共産品,在行動上履行了自己的責任,必将更多赢得整個地區的信任、支持,有利于促進南海問題的最終解決。 六、内外之辯 唯物辯證法認為“内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内因起作用。”無論南海問題,還是其他涉外問題,概如此。弱國無外交,内部問題解決不好,外部勢力就會乘機而入,處理問題也缺乏資源、手段,甚至受制于人;同樣,涉外問題特别是領土主權問題處理不好,也容易誘發甚至激化國内矛盾,阻礙經貿發展,影響社會穩定。歸根結底,還是首先要推進改革開放,辦好自己的事;隻要做到這一條,任何外部勢力均不足懼,什麼問題亦都難不倒。(作者孫長忠 系南海問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