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打赢與中國的戰争 應關注海上封鎖
    2013年11月04日 10:33

中國軍事現代化帶來的挑戰日益增加,這促使美國重估現有的軍事戰略并構思新戰略。但在各種戰略中,海上封鎖應獲得更大關注。一旦中美發生戰争,美國可以對準中國最大優勢——其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将之轉變成中國軍事上的一大弱點。為此,美國的對華海上封鎖,要阻斷中國大部分海上貿易。美國或許能重創中國經濟,迫使中國坐回談判桌,從而獲得勝利。

但是近年來,封鎖戰略基本上被忽視了,或許是因為中美商貿關系緊密,經濟戰這個策略似乎本身就不對頭。但如果兩國爆發嚴重沖突,那安全利益将很快淩駕于貿易上的互相依存。

鑒于封鎖的潛在代價巨大,美國不會輕易使用這一戰略。更重要的是,封鎖戰略将取決于地區幾個第三方的配合。中國的許多鄰國在戰略上無足輕重,但印度、日本和俄羅斯頗具分量。印度和日本可以協助美國切斷中國在南面和東面的貿易路線。中國的另一個鄰國俄羅斯将是成功封鎖的關鍵。

從距離被封鎖國家遠近來看,封鎖戰術可分為兩種:近距離封鎖和遠距離封鎖。近距離封鎖通常是在敵方沿海部署軍艦,對所有進出封鎖圈的商船進行搜尋,扣押攜帶禁運品的船隻。而遠程封鎖可避免靠近敵方海岸所産生的軍事危險,同時以類似于近距離封鎖的方式切斷敵方貿易。

單進行近距離封鎖或遠距離封鎖是不會成功的。當今世界,原材料和商品可以在運輸途中被出售多次,所以,貨物的最終歸屬和目的地常常不為人知。對于上述兩種封鎖,美國可以取其長處,實施近距離遠距離兼備的雙重封鎖。

但首先要認識到的是,最有效的封鎖也不能徹底限制住中國的貿易,因為即使在理想的條件下,由于供需法則,中國仍能獲得關鍵的物資和資源。美國确立的地區禁運越有效,向中國出售産品的利潤就越高。封鎖也不能直接重創中國軍力。中國可以利用其物資儲備,加上有限的進口和國内生産,維持沖突時期軍事機器的運轉。

所以,封鎖的真正價值在于讓北京付出驚人的金融代價。具體而言,封鎖可以打擊三個壓力點,令中國經濟陷入混亂。這三個壓力點分别是中國對中間産品和原材料的雙重依賴及國内低水平的創新。中國的出口型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中間産品,這一現象在高技術領域尤其明顯。

盡管困難重重,但在一定限度内,海上封鎖中國在戰術和戰略上均可行。美國若能集合印度、日本和俄羅斯組成最小同盟——前提是中國表現得很嚣張——那美國就獲得無限期進行封鎖所需的政治支持,在經濟上拖垮中國的幾率也随之大增。

這種情況下,美國雖不能利用北京對海上貿易的依賴迅速擊敗中國,但仍然能消耗中國的力量,直到北京最終屈服為止。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