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廣州4月15日電 (特派記者左朝勝 通訊員陳惠玲)沒有鮮花,沒有鑼鼓。一聲汽笛長鳴,海洋六号科考船又一次離開碼頭駛向南海。這已經是海洋六号今年以來第四次赴南海執行國家海洋地質調查和科學試驗任務了。 本航次科學試驗項目的總指揮、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楊勝雄在駕駛台眺望着繁忙的珠江航道對記者說,珠江航道越來越繁忙,可大海深處還有更多寂寞的處女地等待着去開發。我國走向深海大洋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指引下,在全國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海洋科考工作迅速發展,目前在深海大洋國際海底區域已經擁有可優先開采的礦區達8.8萬平方公裡,并且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多金屬結核、熱液硫化物、富钴結殼等三種海底資源勘探區的國家。楊勝雄特意指出,近年來,我國提倡自主創新,海洋科學技術以及高科技裝備都得到了長足發展,這也成為我們建設海洋強國不必可少的條件。 海洋六号科考船自從2009年入列以來,已經勝利地完成了三次太平洋[-1.31% 資金 研報]和10多次南海科考任務,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作出了傑出貢獻。海洋六号自去年底結束中國大洋科學考察29航次後,陸續開展了多項工作,包括設備的維護保養、船舶修理、老舊設備的更換、新設備安裝、國家科研項目海試及國家海洋區域地質調查任務。 今年2月到3月上旬,海洋六号科考船曆時35天,完成了國家科研項目海試及國家地勘任務,包括海底攝像20個站位、多波束、淺剖等工作,并對甲闆單元提升系統進行檢修維護。3月下旬到4月初,繼續開展國家科研項目的海試和淺剖調查、多波束調查等國家地勘任務。其中,完成多波束測深2100公裡,淺剖測量2160公裡等工作,并為今年大洋32航次科考做了設備的試航,包括長柱狀地質取樣、溫鹽深、多波束、淺剖、導航、ADCP、LADCP、氣象、深海攝像等。 本航次海洋六号科考船駛往南海,将開展國家科研項目的試驗。此次任務約需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