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國欲将南海“芬蘭化”
    2014年05月04日 08:29

參考消息網5月2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月17日刊登題為《巨變》一文,作者是伊恩·莫裡斯艾普爾。文章稱,這是美國戰略預測公司首席地緣政治分析家羅伯特·卡普蘭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中的最新一部,這部名為《亞洲大熔爐:南海問題和太平洋安定局面的終結》的新作試圖解釋地理如何決定命運,以及人們應該為此做些什麼。它是薄薄的一冊書,但是有一個強有力的論點。它的觀點清晰,具有很好的判斷力。

文章稱,卡普蘭從一些基本的經濟學開始:在全世界每年商船隊總噸位中,超過一半通過南海。卡普蘭說,這種貿易将這條水路變成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卡普蘭在其著作的核心,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比喻,旨在解釋這在21世紀将意味着什麼。他說:“中國對南海的立場類似于19世紀和20世紀美國對加勒比海地區的立場。”

卡普蘭的比喻既簡單,又有說服力。在1898年至1914年之間,美國擊敗了西班牙,挖掘了巴拿馬運河。這使得美國人連接并主宰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貿易,改變了地理的意義。卡普蘭表示,南海現在連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貿易,因此,“如果中國永遠取代美國海軍成為南海的主導力量,甚至隻是與美國平起平坐,都将給中國帶來地緣戰略可能性,就像是美國通過支配加勒比海地區而實現的那樣。”有鑒于此,南海“将成為世界上最有争議的水域”。

文章稱,縱觀全書,卡普蘭把曆史與遊記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輕松風趣地解讀了地緣政治問題。卡普蘭得出結論認為,北京不太可能很快就冒着與華盛頓軍事攤牌的風險。相反,他用曆史類比告訴人們,中國将會把南海“芬蘭化”(冷戰時期,芬蘭因忌憚蘇聯的威脅,在政治、外交上采取親蘇的中立國模式,換取表面上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而今,在同樣的壓力之下,東南亞各國政府“将保持名義上的獨立,但最終将遵守北京設定的外交政策規則”。由于“芬蘭化”與美國在1898年将西班牙趕出加勒比海地區的方式大不相同,其結果也不同。但是卡普蘭的結論是,“冷戰期間和之後美國占據的支配地位很有可能會一去不複返。一個更焦慮、更複雜的世界在等着我們”。

文章稱,卡普蘭在書中重點提到的人物是諸如新加坡的李光耀(“頭和肩膀高于20世紀大多數領導人”)和中國的鄧小平(“20世紀最偉大的人之一”)等強硬且務實的人物。這兩人都十分務實,定期會采取靈活的政策,摒棄以前被視為牢不可破的信仰。他寫道,“如果把南海問題留給專家和該地區的精英階層,比起讓大批人口參與民主進程,各種各樣的争端更有可能得到解決”。

不過,文章認為,将會達成的解決方案可能不會是南海周邊大多數人想要的解決方案。在其旅行過程中,卡普蘭發現李光耀和鄧小平的精神更為明顯了。一個又一個現實主義者告訴他,他們不希望被“芬蘭化”或者用中國的擁抱取代美國的懷抱;但現實告訴人們,推動曆史的是必需品而不是欲望。“到了最後,”一個新加坡人說,“全是關于軍隊和海軍存在的談話——而不是充滿激情和善意的談話。”自2011年以來,美國一直在熱情洋溢地談論着重返亞洲,但是越南官員用一句諺語作出了回應:“遠水解不了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