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東海緊張 南海擦槍走火機率低
    2014年05月05日 10:38

海外網5月5日電 中評社報道,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台灣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助理教授王智盛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這次奧巴馬東亞行主要收獲,就是在東海與南海議題,與其說是美國對中國的圍堵,應該是“圍合(圍堵又合作)”,美國在亞洲想要發揮“離岸平衡者”角色,不是去平衡中國,美國是要當整個區域的平衡者。

奧巴馬甫結束亞洲四國之行,訪問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

王智盛表示,奧巴馬這次亞洲行,主要是軍事及經濟兩個目的,看起來經濟效果有限,收獲最大是東海與南海議題。首先,《美日安保條約》适用釣魚島,行政權給了日本,菲律賓也在共同防禦條約再簽署,看似在第一島鍊部署上圍堵中國。

但王智盛認為,美國扮演的角色,比較像國際關系“離岸平衡者”概念,美國對亞洲的政策,維持現在東亞的現狀是政策核心,當然現狀的诠釋權在奧巴馬身上,是另外一回事。

他分析,南海議題也是如此,看起來美國把軍事力量拉回來亞洲,但也沒有承諾菲律賓任何主張,因為美國認為“維持現狀的遊戲規則”就是國際法,美日安保隻談行政權,碰到主權争議就回到國際法。

他說,“現狀維持”的定義,是不容許任何破壞或片面改變,這也包括日本在内,可以看到奧巴馬出訪韓國,一定程度也在韓國譴責日本右翼勢力,不希望日本去破壞現狀,這句話也代表“我(美國)是維持現狀的仲裁者”,任何人破壞美國會跳出來。

第二,美國對于中國的态度,當然也期待與希望,把中國拉到西方社會的國際法架構底下,但中國從頭到尾排斥,這在南海議題上更是不接受、不參與。

美國在亞洲維持現狀的方法,用圍堵來看奧巴馬對中政策,可能太簡化,因為不單純隻是圍堵,比較像克林頓時代的圍合,圍堵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