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炒作“南海航行自由”不可取
    2014年07月04日 09:20

國際上一些朋友對最近一段時間中越在南海問題上的糾紛感到關切。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們可能不大了解一個基本情況,這就是這一問題在中越關系中是局部,而不是全局和主流。

中越之間經過30年和20年的談判,分别妥善解決了1400多公裡的陸上邊界和北部灣的劃界問題。在北部灣,中越雙方已經舉行了16次聯合巡邏。即使在此次越方沖擊幹擾中方在西沙群島毗連區内鑽井活動最嚴重時,中方也未放棄與越方的對話,在各個層級與越方進行了30多次溝通。我們始終寄希望于越南方面放棄錯誤做法,回到對話與談判的軌道上來。因為這是正路,是越方的根本利益所在,也符合大多數地區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期待。

多年來,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從來沒有發生過問題,這是基本事實。

南海問題的核心,是南海周邊一些國家非法侵占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引發的領土争議和南海部分海域的海洋權益主張重疊問題。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主張是在長期曆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并為曆代中國政府長期堅持,擁有充分的曆史和法理依據。作為南海沿岸國,中國最不希望看到南海出現動蕩。中國始終緻力于同直接有關的當事國,在尊重曆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通過雙邊協商談判解決南海有關争議。

我們希望有關國家能盡早改變錯誤做法,回到和平談判的軌道上來,為商談“南海行為準則”創造必要的條件。也希望區域外國家多做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的事情,發揮建設性作用,傳遞正能量。無論如何,不要做激化矛盾,使問題擴大化、複雜化的事情。

21世紀是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世紀。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緊密,已結成事實上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世界變得越來越平了,而這個平面的70%是海洋。與此同時,我們面臨着越來越複雜的海上安全挑戰: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海盜、海上恐怖主義、海洋氣象和環境災害、海上軍事安全威脅,等等。加強海上合作,構建和諧安甯的海洋秩序,是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共同課題。

海上安全對當今的中國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中國是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2013年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而且,中國進口的多是大宗商品,出口多是加工制成品,體積和重量大,90%需要通過海路運輸。按吞吐量排序,在全球10大港口中,中國占了8個。

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海上安全合作,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海上安全公共産品。在地區層面,中國是東盟地區論壇(ARF)框架下承辦海上合作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出資30億元設立了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開展維護航行安全、聯合搜救、打擊跨國犯罪等領域的務實合作。中國在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方面一直發揮着積極促進作用。

大家都對冷戰結束20多年來東亞地區的發展給予高度評價。如果對此做進一步的深入觀察,得出的結論将是:東亞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總體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和蓬勃發展的區域合作,而中國在這一進程中發揮的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