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中國華藝傳播公司主辦的“紀念馬江海戰130周年——海權意識與複興”研讨會上,台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德就未來兩岸在南海地區合作可行方案提出了八點建議。同時,他還表示兩岸交流逐步由經而政、由民而官的路徑雖然耗時甚長也效果往往不彰,但卻是雙赢之道,呼籲北京應有足夠的耐心與信心。
一,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民後官地推動合作項目。吳建德指出,兩岸關系應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堅持擱置争議,俾讓交流、交往、經貿文化關系、對話與談判的進程順利。兩岸政治發展有不少障礙,兩岸經貿關系益趨緊密與制度化;兩岸關系發展,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以民間多元交流與官方溝通機制的建立,藉以降低雙方敵意,并提升互信。兩岸和平發展來之不易,但存在許多困難與問題、隐憂,須投入更多的心力,才能克服挑戰。
二、将金廈海域實施的海上聯合搜救模式運用在南海地區,借以強化非傳統安全合作。在海洋非傳統安全方面,海盜、災害防制與人道救援。兩岸當局過去以進行數次在金廈海域實施的海上聯合搜救、反走私、災害防治、人道救援聯合演習與人口販運的打擊犯罪機制演練,期成效有目共睹。兩岸應在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将金廈海域實施的海上聯合搜救模式運用在南海地區,以利南海地區納入人道救援等範圍。
三、兩岸進行文化考古合作。兩岸可以共組研究團隊,進行考古研究,甚至可仿效日本将成果向聯合國申報文化遺産,如此将有利于作為兩岸對該兩個海域的曆史主權伸張的輔助。此外,兩岸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合作的法律基礎,應以合作互利的基本原則為前提,打破雙方司法隔閡,成立一個官方共同管理之兩岸水下文化遺産協調機構,處理包括合作進行水下考古等兩岸水下文化遺産管理事務。
四、共同策進海洋環境保護與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與海洋科學的研究,是人類永續經營與發展的兩大刻不容緩議題。兩岸可在不涉及“水文測量”等敏感軍事性質方面的合作,以進行海洋科學、氣候與地質與生物(如海龜、魚群)等方面的研究,為國際相關領域的研究做出貢獻
五、兩岸簽訂台海南海軍事安全互信措施與行為準則。吳建德指出,兩岸應基于“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簽訂南海行為準則,以“避免沖突”為前提的軍事安全互信措施。此外,兩岸可簽署“行為準則”,以避免雙方軍事機艦因誤解、誤判所引發的沖突。同時,也鼓勵其他沖突各造能夠加入簽署的行列。如此一來,不僅可大幅降低“中國威脅”疑慮,甚至讓兩岸因此而成為區域和平的締造者。
六、兩岸分别反對其他國家的合法性訴求。吳建德表示,北京多次建議兩岸在領海主權紛争上進行合作,台北則始終堅持不合作的态度。由于,在兩岸“統一前”的政治關系未達成共識之前,要在東海與南海方面進行合作,共同維護“祖權”不是不可能,也是相當困難。事實上,兩岸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行主權維護方面的合作。在兩岸各自定義的“一中”主權範圍,皆認定南海U型九段斷續線以内為曆史主權。然而,在民間層次則随着兩岸在南海主權法理基礎過于薄弱;因此,雙方仍可在“九二共識”下,各自反對越南與菲律賓等國家對南海海域的主權主張,降低渠等合法性的強度。在涉及南海國際法、海洋法層面,兩岸的國際法專家、海洋法專家應當加強合作,藉雙方官方與民間專家學者共同探讨出9條斷續線的法理基礎以為因應;兩岸民間在南海與越南的投資、工作與居住安全如果受到威脅;兩岸政府存在各自分進合擊地,基于主權立場對越南進行法律戰、心理戰與輿論戰的反制,以共同壓制河内的法律、輿論與心理戰的可能性逐漸升高,另外台灣太平島能否有效自衛或是需要外援等疑慮加以探讨,有利于奠定兩岸未來在南海議題上共同合作的基礎。
七、運用“兩岸和平論壇”經由二軌平台,可化解一軌僵局,以建構南海地區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與溝通的平台。倘若,兩岸要兩岸在領海主權紛争上進行合作,必須通過政治談判來解決問題,政治談判終究是未來無法回避的議題。但是,兩岸在政治談判上的認知仍是南轅北轍;所以,可以借由二軌平台先行溝通協商棘手議題,經若幹時期的接觸、交流,互将雙方的善意加以傳達,俾利日後一軌談判之運作,以避免敏感議題阻礙兩岸關系之進展,兩岸關系十分複雜、敏感,故必須穩健發展,步步為營,審度情勢、循序漸進。
八、兩岸應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緻力推動南海地區的合作項目之各項研究。吳建德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之基礎,兩岸可在這個政治基礎上,建構以“避免沖突”為主軸的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無須等到解決政治關系問題後再規劃緩不濟急的軍事互信。兩岸也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探求雙方在南海争端合作的策略。兩岸大部分的退役将領與專家學者們鹹認為:“兩岸東海南海合作開發領域廣闊,雙方合作開發的利益相同、政策相近、民心相通,應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步驟,積極創造條件,當前應在檔案資料合作、海上救助、油氣開發、環境保護及海洋捕撈、海洋旅遊、海洋科研等經濟性、事務性議題先行一步”。 然事實上,兩岸未來在南海方面的合作遠不止于此。在“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相重疊”的情況下,要在解決南海主權沖突方面進行合作,兩岸存在相當程度的困難。兩岸其實可以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将過去既存的ECFA模式予以擴大到共同主張的領海範圍,提升雙方在上述地區的文化研究合作。
最後,吳建德表示,未來南海形勢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情勢,在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的介入、海洋資源的争端加劇、民族主義作祟的種種背景下,未來可能“終有一戰”。因此,未來兩岸有在南海進行合作,應該以“九二共識”為基點,逐步建立起初級、中極、高級的合作基礎,并采取趨吉避兇的方式,然南海成為兩岸未來合作的試點。在南海之上,兩岸可以在諸多領域進行合作。例如進行南海文化考古與海洋研究等不涉及海洋軍事範疇的合作,這應是會兩岸可以進行實際操作的部份。
吳建德呼籲,如何讓兩岸即使面臨南海紛争時,仍能持續發展兩岸關系,降低猜忌增加互信并且能進一步化阻力為助力。大陸應做到換位思考,體會台灣處于美國第一島鍊防衛圈的安全需求與現實,以及理解台灣選邊站的為難,不迫使台當局要在兩難中做選擇,以免對兩岸關系形成揠苗助長的後果;再者,在兩岸治權互不否認但也不合作的情況下,由兩岸人民需求為考量,逐步由經而政、由民而官的路徑雖然耗時甚長也效果往往不彰,但卻是雙赢之道;基此,北京應有耐心與信心,借着以避免沖突為主軸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在台灣太平島遭到其他國家攻擊時能給予防衛協助,同時也将台灣納入南海經濟合作項目中,将有助于兩岸關系的良性互動與鞏固互信。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