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端難阻中菲經貿升溫
    2014年11月12日 09:04

2014年11月9日,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左)在北京出席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

代帆

菲律賓經濟發展署署長巴利薩坎10月30日表示,在過去4年裡,中菲兩國貿易和投資關系發展迅速。僅2014年上半年,菲律賓政府批準的來自中國的投資達2.14億美元,遠高于2013年同期。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許多菲律賓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紛紛表示,不希望中菲經貿被政治因素所幹擾。菲律賓企業家紛紛表示,他們堅持在商言商,加速對中國貿易引資才是不變的主題。

中菲打下經貿合作基礎

衆所周知,自2011年以來,受南海問題的影響,中菲兩國政治關系已經跌至兩國建交以來的最低谷。在此背景之下,中菲雙邊經濟關系的發展似乎遠遠出乎我們的意料。

1995年和1998年,中菲先後爆發兩次美濟礁沖突,雖然沖突對雙邊關系的直接影響有限,但卻影響了菲律賓對其戰略環境的認知。比如菲律賓在1991年趕走美軍軍事基地後,于1998年與美國簽訂《菲美訪問部隊協定》,準許美國艦船訪問菲律賓和舉行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

盡管如此,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尤其是在阿羅約總統時期,中菲關系逐漸擺脫疏遠而開始逐漸走近,兩國不僅在防務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合作,在南海問題上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2002年,中國、菲律賓和越南三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穩定了彼時的南海局勢。

不過,中菲關系迎來真正的蜜月卻是在阿羅約總統的第二任期間。2004年,受人質事件的影響,迫于國内政治壓力,阿羅約政府不顧美國等盟國的壓力,從伊拉克戰場撤軍。阿羅約此舉不僅重創菲美關系,使菲律賓遭受美國暫停或推遲援助的懲罰,阿羅約本人也因此受到美國的冷落。

此外,由于在2004年的大選中涉嫌賄選,阿羅約總統本人一直面臨來着國内反對派的挑戰和壓力,而其本人和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不僅讓其統治面臨合法性的挑戰,國内針對其本人的反腐運動,據傳甚至得到了美國大使館的支持。

為了平息國内的反對聲浪,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制衡美國的一種方式,阿羅約政府從菲律賓傳統的親美立場上退卻,在中美之間奉行“大國平衡”政策,中菲關系由此漸入高潮。當然,随着中國經濟的逐漸崛起,菲律賓無疑也認識到了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意義。

2005年,中國、菲律賓和越南的三家石油公司在馬尼拉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三方将通過這項合作,實踐各自國家政府作出的使南海地區變為“和平、穩定、合作與發展地區”的承諾。同年4月,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菲律賓時,中菲雙方決定“建立緻力于和平與發展的戰略性合作關系”。

作為菲律賓外交政策一部分的南海政策,自然不可能脫離彼時中菲關系的大背景。于是,在本世紀的最初十年裡,南海局勢保持了大體穩定,中菲關系也經曆了少有的蜜月期,菲律賓将中國視為一個友善的大國和“big brother”(老大哥)。

南海争端扭轉兩國關系

從2010年阿基諾三世上台之初的對華政策來看,并沒有迹象表明中菲關系會走上日後的對抗。但是,2011以來的南海争端從根本上逆轉了中菲關系。

2011年3月,就在中菲禮樂灘事件之後不久,菲律賓新任外長德爾?羅薩裡奧就宣布美國是菲律賓唯一的戰略夥伴。同年9月,菲日兩國宣布全面加強戰略夥伴關系,美國和菲律賓成為日本僅有的兩個戰略夥伴。

此外,為了在南中國海上應對中國的挑戰,菲律賓安全、防禦和軍事政策也随之進行重大調整。菲律賓的安全政策從強調内部安全轉向領土防禦,菲律賓武裝部隊則再次啟動軍事現代化,并且謀求增強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以此來抗衡中國。

2014年4月,菲美經過八輪談判,最終簽訂了《加強防禦合作框架協定》(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EDCA),菲美最終就擴大美國在菲軍事存在協議草案的諸多關鍵性問題達成共識。EDCA的簽訂不僅給菲律賓帶來更多的軍事援助,還将加強美軍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

2014年6月,據傳菲律賓将根據EDCA把位于南部巴拉望省的烏盧甘灣(Ulugan Bay)及蚝灣(Oyster Bay)提供給美軍作為基地。考慮到這幾處基地靠近南中國海,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有利于美國軍隊直接進出中國南海,菲律賓此舉無疑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就這樣,自2012年4月至5月黃岩島沖突以來,中菲關系可謂一落千丈,菲律賓放棄了阿羅約時代所奉行的“大國平衡”政策,選擇聯美制華,重塑菲美同盟,中菲在過去十年間積累的信任與友誼很可能被全部摧毀。菲律賓這艘西太平洋(601099,股吧)上的“小船”,從此逐漸駛離中國大陸。

政治關系惡化并未影響經貿

就雙邊經濟關系而言,經濟利益本來是推動1975年中菲建交的重要因素,但在中菲建交後的30多年裡,中菲經濟關系發展緩慢。在投資領域,與日本、美國、韓國荷蘭、維京群島等國相比,中國對菲律賓的投資一直微不足道。以2011年為例,中國對菲律賓的投資不到日本對菲律賓投資的十分之一。

相比中國對菲律賓投資的長期低水平,中菲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更加密切,不過盡管中國是菲律賓的主要貿易對象,但實際上對菲律賓的貿易在中國外貿中的地位無足輕重。

2002年到2007年之間,中菲雙邊貿易連續5年增幅超過30%。根據菲律賓統計局的數據,在菲律賓的主要貿易對象上,盡管美國和日本仍然是菲律賓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但最近幾年中國與菲律賓的貿易關系處于不斷上升的勢頭。

在2010年,中國是菲律賓的第四大進出口對象,到了2012年,中國已經上升為菲律賓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市場。按照這一發展趨勢,在中國—東盟關系持續推進以及中國經濟不斷騰飛的背景下,加以時日,中國有可能成為菲律賓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投資領域同樣如此,盡管中國對菲律賓的投資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但是2008年至2011年期間菲律賓接受對外直接投資的數據可以清晰地說明,來自中國的投資正在逐步穩定增加。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中菲兩國因為南海争端關系緊張的背景下,雙邊經貿關系依然不斷突破?南海沖突是否對雙邊經貿關系造成了影響?

首先,南海沖突毫無疑問影響了雙邊經貿關系,但這種影響更多集中在投資領域,并且對中國投資者的影響更大。在2012年4月黃岩島沖突之後,菲律賓對中國的香蕉出口曾一度受阻,菲律賓因此損失慘重。同一年,作為中國對菲最大投資公司的國家電網,其28名技術員工的赴菲簽證和工作許可被菲律賓取消。

這些事件其實正反映了雙邊政治關系惡化對經貿關系的影響。幸運的是,上述經貿領域的突發事件并沒有持續擴散和惡化。

但是,一個不争的事實是,中菲政治關系的惡化,無疑影響了中國企業對菲律賓的投資熱情。菲律賓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盡管2008年至2011年期間來自中國的投資份額穩步增加,但在2012年和2013年期間,來自中國的投資份額又開始急劇下降,而這兩年正是中菲關系最為緊張的時期。

中菲經貿關系将繼續繁榮

抛開投資領域而言,雙邊貿易在雙方政治關系緊張的背景下依然不斷發展,這一成績可能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香港人質事件和台灣漁民被槍殺事件其實給人們很多啟示。菲律賓在經濟方面對香港和台灣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賴——比如菲傭和投資,所以在不涉及領土等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香港和台灣都擁有對菲律賓施加壓力的籌碼。

如果沿用陳舊的思路,在中菲經濟依賴度不夠深的前提下,貿然動用經濟手段追求菲律賓在政治方面的讓步,結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不僅無法實現政治目的,反而會讓兩國經濟關系進一步疏遠,讓中國徹底喪失未來影響菲律賓的經濟手段。

菲律賓華人在菲律賓經濟領域發揮着關鍵的作用,他們是雙邊經貿投資關系的主體。任何對菲律賓的經濟制裁,都會直接影響菲律賓華人,這也是人們所不願意見到的。作為中菲經貿關系積極參與者的菲律賓華人,他們無疑看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菲律賓華商都認識到,如果菲律賓想要擺脫貧困,緻力于發展,就不能無視中國在地區和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就不能錯過中國經濟發展所蘊含的機遇。

基于此,盡管雙邊政治關系緊張,菲律賓華商仍然在中菲雙邊經濟關系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而中菲經貿關系的持續發展,在帶給兩國人民實惠的同時,也讓更多的菲律賓人認識到,中菲關系是個複雜的矛盾體,與中國這條龐大的巨龍共舞,是菲律賓不容錯過的機遇。任何一個菲律賓政客,都不能無視中國之于菲律賓的重要意義。

菲律賓從民間到高層,普遍都不希望中菲南海争端影響到兩國不斷發展的經貿關系。筆者的菲律賓朋友、菲律賓南海問題專家Edwin Estrada告訴筆者,盡管中菲之間在南海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中菲兩國仍然可以在經貿、安全、反恐、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

展望未來的中菲關系,依然充滿中太多的變數。就雙邊政治關系而言,短期之内,受南海争端的影響,中菲關系仍難有轉機。菲律賓寄予厚望的南海仲裁案,雖然結果難料,仍是橫亘在中菲之間的一大障礙。中菲關系要迎來真正的改善,隻可能在阿基諾之後。

在阿基諾三世餘下的任期,也許中菲之間很難再發生類似2012年的黃岩島沖突,但政治領域的冷漠無疑将會延續下去。筆者擔心的是,阿基諾三世重塑菲美同盟的外交政策,對未來中菲關系的發展會産生何種影響。

至于兩國的經貿關系,如果沒有政治因素的幹擾,中菲經貿關系仍将持續繁榮。中國經濟的發展,将會持續改善地區經濟關系的版圖,菲律賓也不例外。也許到那時,菲律賓就會發現,與龍共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作者系暨南大學菲律賓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副教授)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