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兩岸合作南海形勢年度評估報告首提11項政策建議 中新社海口10月23日電(記者 關向東)由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研究員和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劉複國研究員擔任主編、10多位兩岸南海問題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合作完成的《2011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3日在台北出版發行。 中國南海研究院吳士存院長當天在海口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與上年度兩岸合作出版的《報告》相比,今年首次提出了一份《關于兩岸南海合作的政策建議(十一)》,“總結年度性兩岸學者專家共同的意見,提供兩岸政府決策上的參酌。如建議将兩岸南海合作納入兩會協商框架下等,條條具可操作性。” 建議内容主要包括: ——兩岸在南海聯合進行能源探勘與開發。建議針對南海油氣探勘與開發,兩岸石油公司可由傳統合作的東沙島北部海域,逐漸轉向其西部和南沙群島的海域。積極推動兩岸合作探勘。
——透過整理曆史檔案,盡速推動聯合進行南海問題的曆史法理研究。 ——聯合規劃保護海域生态環境策略。基于共同開發的理念,由兩岸進行合作帶頭推動區域性保護海域生态環境措施,聯合進行保護海域環境的具體規劃與作為,以鞏固兩岸共同堅持的U形線範圍。 ——兩岸聯合推行區域性養護海洋資源措施。建議在南沙群島一帶和西沙群島一帶執行漁業資源和其他海洋資源保育措施,由雙方政府公布具體養護措施與作為,呼籲其他聲索國同意并加入。 ——考慮台灣參與南海事務發展與進行争端解決談判協商的角色。推進兩岸南海合作,将直接觸及兩岸政治關系的内涵,兩岸政府均必須要正視南海外在形勢對傳統主權權利主張所形成的威脅,共創兩岸在南海合作維護權益的共同利益。 ——加強兩岸學界在南海科考、資源調查等領域的合作。大陸最先進的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号”已經下水作業,重點研究工作是進行東海和南海,尤其是南海深水區域的科學考查研究。兩岸科學家可加強合作,利用這一先進的科考船舶平台,邀請台灣科研人員上船工作,開展深層次的科研合作,進行南海深水區資源調查、海洋環流、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提升兩岸在海洋綜合研究領域的科研實力。 ——進行兩岸南海作業漁民救助合作。大陸進駐的南沙美濟礁地理位置位于南沙南部,其漁業設施可為遠航南沙捕魚作業的台灣漁民提供方便。此外,兩岸還可考慮在太平島、西沙群島、東沙島設立漁民救助機制,利用這些島嶼在地理上分布較為均勻的優勢,為兩岸漁民提供及時、方便的救助。 ——加強兩岸學界在南海生态環保、生物多樣性調查以及南海水下考古等領域的合作,通過環境保護宣示主權和維護海洋權益。為了加強兩岸環境監測、生态科考、水下考古、生态旅遊等領域的合作,結合豪華遊輪、一程多站,可考慮将三亞、高雄、東沙島、永興島納入行程。 ——推進南海油氣開發勘探與合作。力争在南海北部聯合開發區域獲得突破,同時應繼續擴大合作領域和範圍。台灣“中油”在南沙太平島附近海域申請了礦區,總面積13.8萬平方公裡。近期,中海油已在南海中南部海域公布了9個對外招标區塊,總面積16萬多平方公裡。兩岸可适時将南海油氣開發合作拓展到南海中南部海域,特别是南沙海域。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實現兩岸的共同經濟利益。 ——構建台灣海峽和南海東北區域海上溢油事故快速應急反應與合作機制。可考慮借鑒北海或者墨西哥灣海上溢油監測和通報機制,建立健全這一區域海上溢油快速應急反應機制,共同維護航道的暢通與生态環境安全。 ——探讨構建兩岸南海事務性工作的溝通聯絡機制。一是可以建立“兩岸南海事務性合作”機制,開展海上執法,打擊海盜、處理漁業糾紛等。二是大陸漁政、海監部門與台灣“海巡署”可探讨開展聯合巡邏。三是充分發揮海峽兩岸在南海所占島礁地理位置的優勢,聯手在美濟礁、太平島、東沙島建立南海航道監測機制,實現資訊共用,互聯互通,共同維護南海航道安全。四是加強兩岸在南海海上聯合搜救方面的合作,統合兩岸在南海水域的航船安全資訊,将兩岸24小時海難通聯擴展至南海海域,發揮互相支援救難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