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崖州灣将建“中國南海新區”
    2012年11月06日 13:36

将實現國家推進“陸海統籌”的“先行區”、海南引領“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三亞培育“新興産業”的“聚集地”、三亞突出“低碳标準”的“示範地”和三亞展示“曆史記憶”的“文化名城”五大目标。 11月2日上午,三亞市規劃委員會通過了《三亞市崖州灣總體發展規劃》(簡稱為《規劃》),根據《規劃》,崖州灣将實現國家推進“陸海統籌”的“先行區”、海南引領“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三亞培育“新興産業”的“聚集地”、三亞突出“低碳标準”的“示範地”和三亞展示“曆史記憶”的“文化名城”五大目标,最終建設成為立足南海、面向世界的“中國南海新區”。 培育新興産業,擴大旅遊優勢,升級農業發展 根據《規劃》,崖州灣産業發展将“體現國家海洋産業發展戰略,培育新興産業,擴大旅遊優勢,升級農業發展”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發展由“海洋礦物資源管理、海洋資源交易管理、海洋生物資源管理、海洋可再生能源管理”構成的海洋資源管理業;由“深海油氣綜合利用新技術研發、海洋生物技術研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發、海洋信息彙集與觀測、深海資源勘探、海洋大學教育與孵化”構成的海洋科技研發業;由“海上後勤補給、海上交通管理、海上安全保障、海洋信息發布、海上資源倉儲輸送”構成的海上配套服務業。 ——建立“研發交流、融資推廣、孵化生産”一體的新興産業集群。重點孵化新興科技、環境科學、創意文化、生命科學、遊艇裝配五類高附加值、無污染的産業類型。同時配套以“研發交流支撐”和“融資推廣支撐”,營造具有三亞獨特優勢的新興産業發展環境。 ——發展由“遊艇、郵輪、帆船、水上飛機”構成的海洋旅遊産業;由“大型娛樂、高爾夫、酒店、免稅商業、養生産業”構成的主題旅遊産業;由“專屬酒店、會議論壇、教育培訓”構成的商業旅遊産業;由“古鎮旅遊、民俗旅遊、農業觀光”構成的民俗旅遊産業。 ——培育“垂直一體化的全産業鍊農業集群”。建立适合原料型農産品加工、生産、銷售的“企業+農協+農戶(農場)”的運行模式,适合鮮活農産品加工、生産、銷售的“批發市場+農協+農戶(農場)”的運行模式,做長農業産業鍊,提高農業附加值。同時,給予科研支持和服務支持,給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形成“海——城——灣——腹地一體化”的空間布局 據了解,一直以來崖州灣是“三亞聯動南海、支撐南海”的特殊海洋;是“資源影響力和豐富度極高”的特殊海灣;是“代表三亞曆史”的特殊古城;是“生态價值、旅遊價值、科技價值”兼備的特殊腹地。因此《規劃》提出崖州灣采取“海——城——灣——腹地一體化”的“陸海統籌”新模式。注重“三城雙帶”的城鎮結構,“通海三脈”的低碳格局和“陸海一體”的交通支撐之間的統籌與融合。 “三城”即承擔産業集群發展的創意新城,承擔本地公共服務和綜合功能的崖州古城和梅山老城;“雙帶”即由梅山海洋産業綜合片區、海上海洋研究片區、鹽竈主題旅遊片區、保港海洋旅遊片區、南山國際旅遊片區共同構成的濱海特色功能帶;由南濱農場和腹地鄉村構成的腹地鄉村發展帶。 “通海三脈”即以“甯遠河通海生态帶”“梅山向北延伸的通海生态帶”和“南山向北延伸的通海生态帶”為框架,串聯“濱海林帶”和“組團綠道”共同構成的城市生态可持續與碳平衡的低碳系統格局。 “陸海一體”即由“三橫、八縱、三環、四港、三站”共同構成的陸海空一體化的交通體系。“三橫”指串聯多個城市組團的三條橫向幹道,組織區域交通;“八縱”指聯系濱海和腹地的八條縱向幹道,直達腹地鄉村和濱海一線;“三環”指匹配組團的三條半環式的組團幹道,起到轉換組團内外交通聯系的交通功能;“四港”指服務海上貨運的南海物流貨運港,服務郵輪、遊艇和水上飛機的南海旅遊綜合港,停靠海上服務船隻的南海管理服務港,以及未來的三亞海上機場選址;“三站”指崖城貨運站、崖城高鐵站和梅山高鐵站。 根據《規劃》,崖州灣将統籌陸海資源,依托海洋環境、濱海沙灘、曆史文化、熱帶農業等資源優勢,重點規劃創意新城、保港海洋旅遊片區、梅山海洋産業片區、鹽竈旅遊片區、曆史文化名城、農業矽谷熱帶農業綜合片區、南山國際文化旅遊片區及腹地旅遊八大功能區,使崖州灣打造成中國南海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