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否在南海風暴中領導東盟?
    2012年12月25日 14:42

【印度《亞洲時代》網站12月24日文章】題:印度能在南中國海風暴中領導東盟嗎?(作者印度前外交秘書K·C·辛格)東盟印度紀念峰會于12月20日至21日召開。此次會議旨在紀念曾促使印度啟動“向東看”政策的對話關系建立20周年,以及雙方開始進行最高層接觸10周年。盡管10個東盟國家中,有9國首腦都出席了此次會議,但它明顯沒有得到什麼關注。 當然,媒體此刻正全神貫注報道新德裡一輛公交車上發生的卑鄙的強奸和脅迫事件。政府保持低調或許還另有原因。考慮到11月在金邊舉行的東盟峰會上,有關方面針對中國主張南中國海主權的“九段線”版圖發表了尖刻言論,預計中國正在密切關注此次會議的商讨内容。 除了達成應會有助于在醫療、旅遊和運輸等領域開展合作的服務和投資自由貿易協定外,《印度一東盟紀念峰會願景聲明》還勾畫出東盟與印度未來交往的圖景。根據此項聲明,東盟印度夥伴關系“提高至戰略水平”。這些都是一些值得贊許的套話。但隐藏在幕後的卻是由中國引發的憂懼。越南總理阮晉勇提及南中國海問題時以及緬甸總統吳登盛作出印度對地區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的微妙言論時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印度東盟紀念峰會願景聲明》重申航行自由對海上交通航線具有決定性,并表示支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些都公開向中國的論點發出了挑戰。 中國媒體報道了曼莫漢·辛格總理會議講話的部分内容。他當時提到了印度和東盟具有“共有的價值觀、趨同的世界觀以及看待和處理該地區事務方面的相似性”。而他沒有明确指出的是對中國的崛起、其新近表現出的過分自信以及新領導集體的擔憂。 外交部長薩爾曼·胡爾希德表示,“不作為也是處理問題的一種方式”。 這番話令本已存在的難題變得更為複雜。印度針對中國制定的政策小心謹慎且優柔寡斷,向東盟10國發出了矛盾的信号。 國家安全顧問希夫尚卡爾·梅農引導着印度中國政策的走向。他近期訪問北京時,未能會見即将就任的中國領導人。與之相反,馬爾代夫國防部長随後卻見到了中國高層領導人。這與馬爾代夫政府取消與印度公司GMR集團簽署的馬爾代夫首都機場租賃合同或許有關,或許無關,但都表明不斷崛起的中國對馬爾代夫的影響日漸增加。那麼印度是否因在新德裡更為直白地表示與東盟國家進行合作而喪失了向中國發出更直接信息的機會? 在麻省理工學院任職的泰勒·福特計算出,自1949年以來,中國已卷入了23次邊界争端,并在其中6次訴諸武力解決問題。因此,盡管于新德裡召開的東盟印度紀念峰會已制定出印度與東盟國家進行多層次接觸的理論構想,但印度不得不讓相關構想與該國的中國政策結合得更加緊密。許多東盟成員國都期待印度發揮領導作用。這并非旨在對抗中國,而是要确保中國的崛起符合國際法公認原則并做到公平公正。面對不公正無所作為、默不作聲都不是一個偉大國家的應有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