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标,為推進我國海洋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南海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必争之海和必保之海。盡管南海局勢近年來總體保持穩定,但消極因素和不穩定因素增多,摩擦沖突事件有所增加,呈現出“穩中趨緊”的發展态勢。未來十年,這一态勢将可能延續下去,如若應對處理不當,将可能導緻我面臨被動甚至難以控制的局面。因而需要我未雨綢缪、保持警惕!
縱觀南海問題的演變,當前南海形勢出現了以下一些新特點:一是南海争議态勢呈國際化、擴大化趨勢。南海争議的參與主體已由區域内擴展到區域外,由争議當事方擴大到利益攸關方。過去談及南海問題,一般指當事方,即:“五國六方”;現在讨論争議問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攸關方。從世界範圍來看,南海争議所涉及的主張重疊海域面積之廣、争議島礁數量之多、卷入的争議當事方和利益攸關方之衆是絕無僅有的。二是南海争議形式呈法理化、軍事化趨勢。有關東南亞聲索國紛紛通過國内立法形式強化所謂的權利主張,加大法理聲索力度,企圖粉飾非法侵占所得。此外,南海地緣政治競争和軍備競賽加劇,大國戰略博弈和小國戰術博弈交織互動影響,特别是有關國家加大軍購力度,頻繁開展各種軍事演習,引發人們對南海地區擦槍走火的擔憂在增加。三是南海争議走向呈常态化、長期化趨勢。南海争議實質上是南沙争端,但由于區域外大國的介入,南沙争端已由争端方之間涉及島礁主權和海域管轄權的争議,演變為争端方和利益攸關方圍繞地緣政治競争、自然資源及航道控制等的複雜博弈。争議的症結在于:島礁主權涉及國家核心利益,任何争端國都不會輕易妥協或輕言放棄;海洋管轄權涉及巨大的經濟利益,任何争端國也不會讓步或放棄利益。這是南海争議當前陷入僵局、相持不下的根本症結所在。
南海問題不僅涉及到中國與争端國的雙邊關系,也涉及到中國與各利益攸關方的複雜博弈。特别是随着中美關系中南海因素的日益上升,已經成為影響中美關系的新變數。未來十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極為關鍵的時期。如何妥善處理南海争議、管控南海危機,最大限度地維護并延長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将是我國需要直面的重大課題。這其中有兩大挑戰需要特别關注:一是我捍衛國家主權與承擔大國責任的挑戰。有關争端國和利益攸關方一方面要求我國展現大國形象,保持克制,主動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卻“小動作”不斷,肆意挑戰我國主權和海洋權益,推動南海争議擴大化、複雜化。南海争議在一定程度上将考驗我國的大國責任和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意志力。二是我國如何化解美國在南海對我進行戰略圍堵的挑戰。美國近年來對我海上戰略圍堵已經從點到線、由北向南全方位鋪開,南海将是中美“海權之争”的主戰場之一。
面對當前南海形勢的新變化和新挑戰,宜從戰略上高度重視,策略上積極謀劃并妥善予以應對。
第一、正視南海争議現實,探索新型争議處理模式。縱觀當前南海局勢,南海問題向多邊化、國際化、擴大化演變的态勢已經顯現。近年來,南海問題已經由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間的雙邊争議逐漸演變為中國與争端當事國、利益攸關方之間的“多方博弈”。妥善處理南海争議就必須正視這一現實,探索解決南海問題的新思路,積極探索雙邊對話框架下的“一軌半”或“二軌”多邊磋商機制,以防止“多邊化、國際化”效應外溢或擴大。
第二、重視東盟安全關切,增強彼此政治互信。目前,南海周邊國家形成了經濟發展依靠中國,防務安全依賴美國的局面。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中國更多地肩負起地區安全責任。在進一步促進與東盟區域經濟融合和經貿合作的同時,應緻力于增強中國與東盟的政治互信,尋求為東盟提供更多的公共安全産品,為東盟增加更多的安全保障,解決東盟自身面臨的安全關切,降低東盟對美國的安全依賴與期盼。
第三、繼續倡導“共同開發”,促進各方務實合作。南海問題由來已久,敏感而複雜。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徹底解決南海争議希望渺茫。那麼,“擱置争議,共同開發”就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臨時安排和現實選擇。通過共同開發積累互信、擴大共識,有助于夯實有關争議各方對話合作的基礎。
第四、促進中美良性互動,共同管控南海危機。美國雖不是南海争議方,但南海的和平穩定攸關美國的利益,中國雖反對美國介入南海争議,但中國應推動擴大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合作。美國應多做有利于南海和平穩定的事,增加共同利益,實現兩國在亞太地區的良性戰略互動,減少中美之間的戰略猜疑和戰略誤判,互相照顧彼此在亞太地區的利益關切,确保南海航行安全。中美兩國有責任共同管控南海危機、消除分歧,攜手維護南海和平穩定,這符合中美兩國在南海地區的共同利益和南海沿岸地區人民的長遠福祉。(作者吳士存是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