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3月5日消息(記者葛朝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焦念志今年兩會上提出:我國南海島嶼國土面積自然損失問題亟待關注。焦念志說,我國有些島嶼的面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幾年前還在的鹹舍嶼,現在在海面上已經看不見了,島嶼消失就意味着其周圍40多萬平方公裡海域海洋權益的喪失。 “海島的消失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現實。且不說人為開發造成的島嶼消失,單就自然因素造成海島消失的例子就不勝枚舉。”焦念志說,1996年印度哈恰拉島被海水淹沒,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從地圖上消失的有人居住的小島。2010年,印度和孟加拉國為主權歸屬争執了30年的新穆爾島已經被海水所淹沒,太平洋南部湯加王國北部的瓦瓦烏等34個島嶼,陸地面積115平方公裡,正在面臨珊瑚滅絕的危險。 正因為小小島嶼背後的巨大海洋權益和海島消失的嚴酷現實,世界各國都對島嶼的保護予以高度重視,有的國家甚至不惜代價“造島”。例如,日本耗資數百億日元來加固處于南太平洋的一個島礁。 我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共有200多個島、礁、嶼、灘,這些島嶼除了其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标志着我國的領海基點及其所外延的200海裡專屬經濟區。 有些島嶼的面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焦念志說:“如果消失的島嶼處于與周邊國家交界地帶,這意味着我國海域管轄區面積将大大減少。根據國際海洋法公約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原則,一個能居住的獨立小島的消失,就意味着其周圍40多萬平方公裡海域海洋權益的喪失。” 我國在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的200多個島嶼,幾乎都是珊瑚島,很容易受損。除了一些人為的因素外,島嶼正在遭受各種自然侵蝕,包括:海平面上升、還留沖刷、季風影響、台風侵襲、海嘯、地震等。 西沙群島第三大島的中建島海拔隻有2.7米,風蝕和海蝕造成沙土流失使整個島的海波在逐漸降低,島四周的沙灘逐漸退縮,岸線退化約每年5米,整個島嶼面積在迅速縮小,幾年前中建島面積約1.5平方公裡,現在約1.2平方公裡。 國家海洋局2012年公布的《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近二十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明顯,近三年中國海平面處于曆史高位。從1980年至201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約85毫米,平均上升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公報預計,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将繼續上升,2050年将比常年升高145至200毫米。按照此速度,屆時很多海島将在中國版圖上消失。 比海平面上升威脅更大的是海流沖刷、季風作用和台風侵蝕,可對珊瑚礁造成嚴重侵蝕,短時間内造成島嶼面積的明顯減少。 對此,焦念志建議我國必須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盡快實施有力措施,保護我國疆土和領海不受損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的基礎上,制定專門針對領海基點島的保護法、以及專門針對珊瑚礁島的保護法,并在這些法律的框架内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劃,構建區域海島管理體系,建立海島生态系統和自然資源的綜合管理機制。 焦念志還提出專門針對珊瑚礁島的保護和修複措施。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島嶼,建立不同的保護模式、使用管理模式。修建無不良後效的防波堤,阻止岸線侵蝕退縮,實施珊瑚礁保護培育工程,設置人工魚礁、對瀕危珊瑚生物群落進行生态修複、人工繁殖和保育。在礁盤海灘修建鳥架、吸引海鳥安家、産糞,促進植被成長、形成良性生态循環。移植栽培耐鹽植物,防風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