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重點作業無人探察的南海冷泉區
    2013年06月17日 09:39

“蛟龍”母船今天停泊廈門避風,船上的科學家們沒有閑着。他們裝配和檢測儀器,确保出海時能最快地投入工作。 南海有一片不為人了解的地帶——冷泉區,那裡将是“蛟龍”本航段作業的重點。科學家們将在那裡下潛,探察那裡的神奇。 “寬闊的洋面其實是貧瘠的,像沙漠一樣,生物量不大。但冷泉區很特殊。”香港浸會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邱建文在船上告訴記者,冷泉生物是一個獨特的群落,完全不同于海洋表面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生物群。 講到深海生物群,許多人都熟悉的兩個名詞是冷泉和熱泉。但這兩者的英文名并不相似,熱泉的英文直譯過來是“排熱水的孔”。而冷泉的英文是“cold seep”,意思是“冷的,滲出的泉眼”。 冷泉其實溫度并不低于周邊海水,往往還要更高一點。它滲出的東西是甲烷。而此處最關鍵的生物,是可以吃甲烷的“古菌”。 船上研究生物地球化學的科學家楊群慧告訴記者,古菌不是細菌,而是另一個古老的生物分支。冷泉附近的古菌可以吃掉甲烷,同時生成碳酸氫離子,以及硫化氫。這個生化過程不僅支撐了一個别處沒有的生物鍊,也造就了特殊的沉積岩石種類。 楊群慧和船上其他關注地質變遷的科學家,将會通過分析沉積物樣品的生化特性,來還原漫長的沉積過程的真相。 南海冷泉區吸引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是因為它的奧秘還基本沒有被人揭開。邱建文給記者看了一張冷泉地圖,二十多年來,全世界各海域發現了幾十個冷泉。在中國,已發現的冷泉隻有一處,就在南海的東北部。(有趣的是,在中國的陸地上,發現有三個古代冷泉遺迹。)邱建文和船上另外一位生物學家李新正,期望在南海冷泉區發現新的物種,以及物種共生的獨特方式。 中國已經在南海深海做過不少次常規取樣。但發現這個冷泉區還是近年的事情,科學家下潛到這個冷泉區則從未有過。 楊群慧告訴記者,目前她所知道的南海冷泉區的取樣有兩次,一次是台灣科學家使用海底機器人取樣,也拍攝到了豐富的冷泉生物群;還有一次是中國的科考鑽探船得到完整的柱形沉積物樣本,其中有冷泉特征的碳酸岩,還有彌散分布的水合物。 “生物學方面,台灣這次下潛一直沒有發表正式的論文,不知道他們得到了什麼樣的成果。”邱建文說,因此如果蛟龍下潛能夠取到冷泉生物,很可能會是這方面的首次發現。 “南海冷泉的生物,或許跟北太平洋相似;但也不一定,因為海底地形的阻隔,南海相對孤立,深海水體跟太平洋交流不多。”邱建文表示,南海冷泉如果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就有很大的保護價值。 記者今天在船上了解到,廈門避風期間“蛟龍”進行了逃生演練,對内部的維生系統做了維護和檢測。而長基線定位系統也在進一步測試。 船上的氣象預報員孫虎林告訴記者,昨天和今天是風浪的高峰期,明天将減弱。“蛟龍”母船可能在明天出發,再赴南海深處。//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