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首潛南海海山區
    2013年06月28日 10:42

27日晚,技術人員對“蛟龍”号故障進行了緊張排查和檢修,“蛟龍”号聲學定位系統恢複正常。為抓緊利用作業海區良好海況,今天“蛟龍”号首次在南海蛟龍海山區下潛,長基線定位系統表現良好。 上午9時,“蛟龍”開始下潛,17時起吊出水。此次下潛最大深度達3906米,下潛人員為葉聰、楊波、劉開周。 此次下潛主要目的是對“蛟龍”号長基線定位系統功能進行測試,驗證潛水器在4000米級深度下的技術狀态,視工作情況進行地質取樣作業。 下潛過程中,“蛟龍”号開展了海底定向定高定速巡航、地質取樣等水下作業,取得一份沉積物插管樣品,航行過程中長基線和超短基線均正确跟蹤了潛水器的航行,繪制出了航行軌迹,初步達到了南海定位系統試驗的目标,為随後蛟龍海山區科學下潛和下階段兩個航段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今天按照預定計劃,我們檢查了大深度下的潛器狀态。”葉聰說,“每下潛1000米就打開設備測試,表現還是不錯的。”他介紹說,“蛟龍”在海底跑了一個長900米、寬300米的矩形。在長基線定位系統的引導下,“蛟龍”大部分時間用自動控制模式,并且基本上回到了原點。之後,“蛟龍”靠近海山,但半小時也沒發現地形變化,于是進行沉積物取樣後,就抛載上浮了。 聲學團隊負責人朱敏表示,長基線定位系統的表現比較令人滿意,顯示出較高的精度,潛水器在海底的定位誤差範圍不超過一個筆記本的大小。定位系統也完整地描繪出了“蛟龍”航行的全路線。之後的下潛可以用長基線系統來引導監視器。長基線定位系統使用相距較遠的幾個信标來定位,其精度高于“蛟龍”之前一直使用的超短基線定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