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海洋局:中國與東盟國家低敏感海洋領域合作成果豐碩
中國國家海洋局27日發布專題文章,評價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低敏感海洋領域合作成果豐碩。 文章稱,目前中國國家海洋局與東盟國家相關海洋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海洋合作夥伴關系,以中國-印尼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中泰氣候與海洋生态系統聯合實驗室為範例,介紹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低敏感海洋領域的成功合作。 文章指出,2012年中國國務院批準的《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1-2015)》,将海洋議題越來越多地納入領導人互訪與對話機制;依托區域國際組織及有關國際計劃,中國已牽頭組織發起并實施了30餘個合作項目;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計劃已資助了27個發展中國家(地區)的71名學生在華攻讀涉海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中方開展的東南亞海洋環境預報及減災系統等項目,為南海及周邊國家提供海洋環境預報公益服務。 2016年,《框架計劃》第一個五年已經到期。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越介紹,國家海洋局将制訂并推動實施《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 (2016-2020)》,共同規劃合作項目;并按照中央部署建設“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和“東亞海洋合作平台”。(完)
附全文:
用合作之筆繪就共赢篇章
——中國與東盟國家低敏感海洋領域國際合作綜述 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有着悠久的交往曆史,對共同開發利用海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地區合作與發展有着共同的願望。長期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周邊外交方針政策,秉承“親、誠、惠、容”的合作理念,積極開展與包括東盟國家在内的南海及其周邊國家海洋領域國際合作,攜手共建和平、合作、和諧之海。 作為中國海洋事務的管理部門,近年來,國家海洋局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與東盟國家共同推動海洋合作,攜手應對相關挑戰。2012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海洋局頒布《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1-2015)》(以下簡稱《框架計劃》),國家海洋局與東盟國家相關海洋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海洋合作夥伴關系,以增進互信、互利共赢為原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用合作的畫筆繪就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低敏感海洋領域實現共赢的華美篇章。 中印尼海洋與氣候中心樹典範 說起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低敏感海洋領域的合作,不能不提的國家就是——印尼。2007年至今,雙方用了近10年的時間,為南海及其周邊國家間開展海洋領域的互利合作樹立了成功典範。而這其中,又以建立中國-印尼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印尼中心)最具代表性。 2010年5月14日,印尼雅加達,中印尼研究中心在此揭牌運行,成為中國海洋領域在海外建立的首個聯合研究中心。 在這之前的2009年,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印尼海洋與漁業研究開發局簽署協議,決定共建中印尼中心。從2009年決定共建到2010年揭牌運行,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中印尼雙方“摸着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将設想變為現實。 但直到揭牌的那一刻,身處現場的中印尼中心副主任、海洋一所研究員張學雷(時任中印尼研究中心總務部長)的心裡多少還是存在着一些擔憂。“在這之前,中國海洋領域還沒有在海外成立合作研究中心的先例,也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而且,受一些曆史事件的影響,雙方對中心能否運行下去也有疑問。”說起當初中心成立時的想法,張學雷對記者說,“因此一開始,中心是按照所際間合作的模式籌建和運行,當然實際工作中雙方海洋主管部門都給予了指導和支持。” 中印尼雙方的擔憂并沒有持續太久。2012年3月23日,中國國家海洋局和印尼海洋與漁業部簽署了《中國國家海洋局與印尼海洋與漁業部關于發展中國-印尼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的安排》,将中印尼中心提升為國家級中心,标志着中印尼海洋合作邁上了新台階。 “國家級中心的地位的确立,既表明了雙方政府對中心成立以來工作的高度認可,也将擴大中心今後的合作領域,同時資助力度也得到了加強。”張學雷說,雙方開展合作的信心由此得到進一步增強。 此後,中印尼研究中心的運行愈加順暢,開展的合作項目逐漸增多,也得到了印尼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從籌備、成立,到運行、升級,印尼方面對中心給予了積極支持。作為一個設在印尼境内的合作機構,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不可能走到今天,取得這麼多成果。”張學雷說。 據中印尼中心總務部長、海洋一所副研究員劉升發介紹,從改善工作條件、進行監測站建設,到派遣人員協助中方工作,印尼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中印尼中心的正常運行,并主動幫助中方人員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困難。 “我們每次去印尼工作,由于語言等方面存在着諸多不便,印尼方人員都會主動到機場接送,幫助我們辦理公寓的水電等物業事宜,而且态度非常友好。”談及與印尼方人員的接觸經曆,劉升發這樣說。 支持源自互惠,合作成就共赢。在張學雷看來,中印尼中心的運行,對印尼方面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海洋調查、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更是有力地提高了印尼海洋科技發展的水平和海洋工作者的能力素質。“中印尼中心運行之初,剛剛成立的印尼海洋與漁業部還沒有多少像樣的業務化海洋學觀測設備。”張學雷說。那時候,中方科研人員的到來以及随之帶來的諸多先進設備,受到了印尼科研人員的熱情歡迎。 長期與中方進行合作的印尼海洋與海岸帶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雷納·阿裡耶夫·托拉對記者表示,以前中印尼科研人員之間的合作都是單獨、零散地進行。自中印尼中心運行之後,雙方之間的合作項目都是統籌安排,相比以往更趨機制化、系統化。對于印尼海洋科技水平的提高,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聚沙成塔非一日,聚水成涓緩緩來。中印尼中心的順利運行,帶動了中印尼海洋領域國際合作的全面開展。據統計,自2007年中印尼簽署《中國國家海洋局與印尼海洋與漁業部海洋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來,雙方建立了雙邊合作聯委會和研讨會機制,迄今已成功兩屆聯委會會議和8屆研讨會會議,開展了海洋與氣候變化觀測研究、海洋和海岸帶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一系列雙邊和多邊海洋科技合作項目,實施了40餘次海上聯合科考活動并共建了中國在海外的第一個海洋聯合觀測站——巴東海洋聯合觀測站,為150餘名印尼青年學生、科學家提供了業務和技術培訓機會。 中泰聯合實驗室促合作 中印尼中心等海洋合作平台的成功建立與運行,也帶動了中國與其他東盟國家低敏感海洋領域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搭平台、促合作、謀共赢,中國與東盟國家海洋合作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中泰氣候與海洋生态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中泰聯合實驗室)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成立。 2008年9月26日,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代表團訪問國家海洋局,在北京簽署了《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與泰國普吉海洋生物中心的合作備忘錄》,中泰兩國海洋領域合作由此開端。此後,建立雙方海洋合作平台,成為雙方政府和科學家緻力于實現的重要目标。 2013年6月6日,這一願景得以最終實現。這一天,在泰國普吉,中國與泰國在海洋領域的第一個聯合研究實體——中泰氣候與海洋生态系統聯合實驗室(此處是正式命名,建議用全稱)正式挂牌啟用,中泰海洋合作由此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與張學雷等人最初的擔憂不同,同樣身處揭牌現場的中泰聯合實驗室主任、海洋一所研究員于衛東那時候的心情卻是非常激動和高興。 “這是中泰雙方海洋合作實現的一個重要突破,我們都非常期待在這個合作平台上做出更多學科交叉的新成果。”回憶起成立時的情景,于衛東對記者說。 今年4月份,于衛東将前往泰國,參加中泰雙方開展的安達曼海内波對珊瑚礁生态系統影響聯合調查航次。如今的他,每年至少有4個月都要待在泰國。 據于衛東介紹,中泰聯合實驗室成立後所開展的合作項目,對于泰方來說具有諸多實質性的幫助,受到了泰方的熱情歡迎和積極支持。 以“泰國灣海岸帶脆弱性合作研究”為例,這一研究為泰國海岸帶減災防災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提高了該國抵禦災害的能力。“在泰國灣,由于受到海水侵蝕,沙灘後退現象非常嚴重,泰方正在尋求積極有效的減緩和應對辦法。因而,雙方聯合開展的這一項目得到泰方的高度重視,他們也認為合作是很有必要的。”于衛東說。 此外,于衛東等人所開展的“安達曼海珊瑚礁白化現象研究”對泰方也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在泰國,旅遊業是其支柱産業。在其海上旅遊觀光業中,珊瑚礁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旅遊資源。但目前,由于受到持續性的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泰國安達曼海海水溫度升高,當地的珊瑚礁面臨較高的白化風險。于衛東等人所開展的這項研究通過認識厄爾尼諾影響安達曼海溫度異常的機理提高對珊瑚礁白化的預警能力。“我們一直與泰方相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希望能夠幫助他們采取措施加以應對。”于衛東說。 與于衛東等人赴泰國開展合作研究不同,今年25歲的泰國留學生寶金目前正在同濟大學攻讀海洋地質學碩士研究生學位。3年前,通過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項目,剛剛畢業于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的他,選擇來到中國深造。 “同濟大學的學習條件和氛圍都非常好,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海洋地質方面的知識,就連制作和分析樣本、使用研究儀器等這樣的基本操作,都讓我受益匪淺。”寶金說。 2017年,寶金将從同濟大學畢業,屆時是回國還是留在中國,他說還不确定,但能确定的就是他将繼續緻力于海洋地質學研究,期望能夠為中泰海洋領域科研合作貢獻力量。 得益于中泰聯合實驗室項目的有效開展,中泰海洋領域合作進入穩定發展時期。據統計,截至目前,雙方共組織召開了7屆中泰海洋科技合作研讨會、5屆中泰聯合實驗室管委會、4屆聯委會會議,成功實施了海洋觀測與氣候變化研究、熱帶典型生态系統的保護與恢複、海洋瀕危動物保護等多個合作項目。雙方已建立起完備的長期合作機制,為未來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框架計劃》謀共赢 中印尼、中泰、中馬、中柬、中越……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低敏感海洋領域一系列合作項目的開展以及合作平台的構建,使得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家的廣泛共識;舉辦博鳌亞洲論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分論壇、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研與環保研讨會、東盟地區論壇,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聯合工作組機制,實施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項目、東亞海地區環境管理夥伴計劃,以及推動包括南中國海海嘯咨詢中心在内的地區多邊合作項目實施……在中國與東盟國家(10+1)框架下,一系列合作機制的陸續建立和持續運轉,也使得中國與東盟國家低敏感海洋領域區域合作程度不斷加深,合作範圍逐步拓展。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越對記者表示,《框架計劃》實施5年來,中國與南海及其周邊國家低敏感海洋領域國際合作取得了諸多務實的成果: 一是海洋議題越來越多地納入領導人互訪與對話機制,在習近平、李克強等領導人的見證下,中國與南海、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周邊15國簽署了19份政府間海洋領域合作文件和17份所際間海洋合作文件,已建成3個海外合作平台,建立了廣泛的海洋合作夥伴關系,維護了周邊穩定,增強了政治互信。 二是通過雙邊聯委會、管委會和研讨會等多層面合作機制,依托區域國際組織及有關國際計劃,牽頭組織發起并實施了30多個合作項目,向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提供了4個海洋觀測站的儀器設備和共享國自主創制的海浪-環流耦合環境預報系統,上述合作得到了周邊國家的積極響應,也有利提升了上述國家的海洋科研能力和觀測預報水平。 三是通過實施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計劃,共資助了27個發展中國家(地區)的71名學生在華攻讀涉海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為周邊國家培養了一批海洋科技與管理人才。 四是積極申請和利用“中國-印尼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先後開展了中印尼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及觀測站建設、東南亞海洋環境預報及減災系統、東南亞海洋瀕危物種研究、北部灣海洋與海島環境管理等項目,為南海及周邊國家提供海洋環境預報公益服務,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2016年,《框架計劃》第一個5年已經到期,陳越對此表示,接下來國家海洋局将進一步加強與沿線國家涉海官、産、學等各部門對話與溝通,建立全方位、多學科、寬領域的海洋合作夥伴關系,推動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東亞海洋合作平台以及中印尼、中泰、中馬等海洋領域海外合作平台建設,制訂并推動實施《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6-2020)》,共同規劃合作項目,推進務實海上合作。
其中,在推動落實“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打造與周邊國家海上合作平台方面,李克強總理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上曾提出建立“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和“東亞海洋合作平台”的合作倡議。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國家海洋局與福建省、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上述“中心”和“平台”。 陳越表示,目前,央地雙方正在緊密配合,相互協調,已分别成立了籌建工作機制,着手拟定了“中心”和“平台”的建設和發展規劃,籌劃和實施一批早期收獲項目。“我們将發揮福建、山東兩省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結合周邊國家的實際需求,找準共同利益的契合點,精确定位共同感興趣的合作領域,深化海洋合作,提供優質的海洋公共服務産品,密切海洋文化和人文交流,幫助周邊國家提升經濟,改善民生。”陳越說。//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