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海洋争端解決國際法研讨會”的主旨講話
    2016年07月19日 10:23

原标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海洋争端解決國際法研讨會”的主旨講話(中文版) 能夠有機會在這麼多令人尊敬的法律專家面前講話,我深感榮幸。歡迎遠道來到香港的各位。 中國的戰略意圖 你們今天所讨論的,是關于國際海洋争端的解決。在當前形勢下,有關這個問題的讨論,不可避免會涉及到南海。但我覺得,和你們說說南沙群島的中國故事,可能對此有所幫助。 我認為,要全面理解中國在南沙群島的目的,就必須先了解中國的全球戰略意圖,尤其是它在步入發達國家行列進程中的戰略優先。 了解這一戰略意圖的性質,我們必須了解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以來中國的近代國家建設曆史。當年,中國一窮二白,公共基礎設施、住房、學校和醫療設施極度匮乏。實際情況是,經過多年動蕩、内戰和日本的侵略占領,中國受到了重創。不過,1949年是中國曆史的轉折點,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終于迎來和平,國家建設得以開始進行。即便如此,到了鄧小平先生1978年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才開始邁出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一步。 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成就令人矚目。今天在中國,各地都已經擁有基本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服務越來越普及,城鎮化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時,市場經濟興旺,如今私營企業實際上貢獻了超過60%的GDP,而且比例還在不斷上升。 中國的經濟統計數據說明了這一成就。1978年以來,直到約兩年前,中國經濟都是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擴張。此後,中國經濟進入可持續的新常态,年增長率大約在6.5%到7%。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外彙儲備,是世界兩個最大貿易國家之一。除此之外,中國有6億人脫貧。在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實現脫貧。 我想你們會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部分是緣于過去的貧窮落後,因此,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中國最大的優先。而硬币的另一面就是,隻有國内社會穩定,同時與鄰國和平相處,繁榮才能夠實現。同時,為謀求共同繁榮,中國也願意在幫助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方面,承擔起更多國際責任。

中國未來的自我願景是什麼呢?中國的願景就是,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年誕辰之際,它将跻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這意味着,在未來歲月裡,中國必須在國際上繼續尋求與鄰國和世界各國和平相處、共同富裕。 更久遠一點來看,曆史可以證明,中國不曾有殖民或者征服别國的企圖。中國也不尋求對其他國家人民施加任何宗教或意識形态影響,或者去吞并别國的領土。在明朝全盛時期,中國的GDP占全世界的30%,但中國依然是和平的,沒有入侵别國。中國的行為深受以和為貴的佛教和儒家教義影響。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隻是為了防範外來侵略。 然而,雖然中國的戰略意圖重在追求和平,但中國将堅定不移地捍衛領土完整。在清朝最後100年裡,中國因外國列強侵略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國土。因此你們可以體會,領土完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常感性的、敏感的問題。 中國與14個鄰國共享陸地邊界,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與鄰國的邊境劃界大多很模糊。為解決與多數鄰國的邊界糾紛,中國同鄰國舉行過多次複雜的磋商。到今天,記錄表明,中國與14個陸地鄰國中的12個成功解決了領土争端。為了達成這些協議,中國勘查劃定了大約2萬公裡的邊境,占中國陸地邊境長度的90%。達成這些協議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但這是很大的成就。縱然存在一些小沖突,但憑着耐心、善意、克制、妥協和互利意識,這些談判最終獲得圓滿成功。盡管解決剩下的邊境糾紛困難重重,中國還是決心繼續以和平方式進行談判。 總之,中國希望和平解決領土争端,使這一地區的國家能夠共享和平與繁榮。對南沙問題也不例外,中國的目标是繼續尋求和平解決當前的争端。 中國與南沙群島的曆史關系 我現在來談談中國與南海群島的曆史關系,這是中國主權主張的基礎。 中國發現斯普拉特利群島——中國叫南沙群島——的最早考古證據,可以追溯到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前。早在18世紀,中國海南島的漁民就為捕撈活動編制出了航海指南。航海指南不僅為南沙群島的絕大多數島礁命名,而且還提供了航行路線的詳細方位和距離,這個距離是以航行時間來表述的。到了捕魚旺季,中國漁民還會住在這些島上。 而且,自從元代,也就是公元1271年到1368年,朝廷巡查南沙群島,中國就開始對南沙行使主權。到了清代,也就是公元1644年到1911年,南沙諸島與海南島一起正式并入廣東省的管轄。 在二戰結束之前的近代史中,大量充分、明确、有說服力的證據,都證明中國擁有南沙群島的主權,這些證據也得到包括美國在内的國際社會的認可。所有這些,都可以在後來那些非常重要的國際條約和宣言中找到。 第一個就是1943年11月27日的《開羅宣言》。第二個是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第三個是1951年9月8日日本與48個國家簽署的《和平條約》,也叫《舊金山條約》(由于冷戰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被請到舊金山,中華民國也沒有被邀請,但條約充分保留了中國的權利)。第四個是1952年4月28日日本和中華民國簽署的《中日和平條約》。第五個是1971年通過的聯大2758号決議,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最後,是1972年9月29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聲明承認日本應向中國歸還所有從中國竊取的領土。所有這些條約和聲明,無論單獨看還是六個一起看,人們都會發現有确鑿的證據證明,從法律上講,南沙群島實際上是屬于中國的。 南沙問題近來的發展 現在,我想簡單描述一下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南沙群島發生了什麼。自那時以來,越南積極地、侵略性地搶占了南沙許多島礁。菲律賓人也如法炮制。到今天,在南沙所有島礁中,越南占領了29個,菲律賓占領了8個,中國有9個,還有另外幾個被其他國家占領了。 到上世紀70年代,南海發現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這使各國,特别是越南和菲律賓,對該地區的興趣陡然上升,結果緊張就開始加劇。 7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敦促各方克制。在堅持自身主權與權利的同時,中國提出,隻要各國同意共同開發資源,共同分享資源,和平就可以維系,關于主權的争議,可以留給子孫後代去解決。中國開始與其他聲索國進行雙邊談判。 不幸的是,這些談判沒有取得實質進展,而且從那時起,當地已經鑽了上千口油井,其中多數是越南和菲律賓所為。而到目前為止,為表示克制,中國在那個地區沒有打過一口井。 中國解決危機的方法 1982年,局勢進一步惡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頒布,它規定了沿岸12海裡領海和200海裡專屬經濟區,也就是人們所說的EEZ。而對重疊專屬經濟區的聲索與反聲索,使争端進一步複雜并擴大,并誘使更多東盟國家對南沙提出主權要求。 我現在想講一下對中國不按國際法準則解決南海主權争端的指控。許多人并不知道,聯合國海洋法會議(UNCLOS)成功達成協議,是經過了九年的馬拉松式磋商和談判。而僵局之所以打破,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因為《公約》賦予了各方選擇權,也就是在涉及海洋劃界的案子上,可以選擇例外。你們也許有興趣知道,除了中國,其他三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以及九個OECD國家也做過同樣選擇。事實上,總共有30多個國家這麼做過。 基于這一點,中國在1996年5月15日批準了《公約》。當時,中國發表了一份聲明,重申對包括南沙群島在内的所有中國群島和島嶼擁有主權。2006年8月25日,中國根據《公約》第298條作出另一項聲明,表示任何海域劃界問題,都不包括在任何《公約》争端解決機制的管轄權之内。 中國不參與,還有另一個原因。人們應該注意到,2002年,東盟國家和中國通過積極努力,達成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它推動争議各方就主權問題展開雙邊談判,呼籲世界各國在南海享有海洋法賦予的航行自由。如今,東盟國家和中國達成的反映上述精神的行為準則得到積極的執行。這一努力始于2013年,并且仍在繼續。中國相信,雖然困難重重,它仍然是解決争端的最好方式。而參與海牙的仲裁程序,将使長期以來雙邊的、和平的争端解決進程受到破壞。何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确規定,除非雙邊談判手段已經用盡,否則一國不應尋求讓常設仲裁法庭來裁判邊界争端。 鑒于以上原因,中國一直拒絕參與仲裁過程,而且顯然有理由不接受法庭7月12日作出的判決。 到這裡我希望你們能理解,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不是挑釁性的,也不是蠻不講理,而是克制的。并且中國是遵守國際法準則的。 和平解決南沙争端的重要性 女士們,先生們,海牙的判決解決不了問題。事實上,這一判決結果可能把我們引向後果更嚴重的危機。這的确令人擔心。但在漢語裡,“危機”這兩個字從字面上可以解釋為“有危險的地方也會有機遇”。那麼,我們能不能把危險轉化為機遇呢? 要看到,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動蕩不安的。世界其實還沒有完全從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恢複過來。世界經濟步履蹒跚,幾近衰退。歐洲面臨諸多挑戰,歐元危機還在繼續。中東難民引發的危機愈演愈烈,歐洲和中東的地緣政治緊張有增無減。除此之外,英國已經全民投票決定脫離歐盟。 唯一享有增長與穩定的地區就是廣闊的亞太。東盟和中國的經濟數據尤其讓人充滿希望。我為你們讀一讀下列數字: 東盟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僅有益于本地區國家,也會對整個亞太地區和整個世界産生影響。顯而易見,我們不需要本地區出現無謂的地緣政治緊張。 中國與菲律賓 現在我來說說中國與菲律賓的關系。 自從1975年6月9日,中國與菲律賓在費迪南·馬科斯總統任内建立外交關系後,我們又經曆了六位菲律賓總統,他們是科拉松·阿基諾總統、菲德爾·拉莫斯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總統、格洛麗亞·阿羅約總統、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總統,以及今年6月30日就任的羅德裡戈·杜特爾特總統。直到幾年前,中菲關系都是友好互利的,這也反映在兩國的貿易關系當中。1975年中菲建交時,兩國貿易額隻有7200萬美元。到2015年,這一數字增長到460億美元。由于兩國都處在發展階段,互惠潛力巨大,雙方經濟關系有望實現飛越式發展。但如果仲裁結果導緻緊張升級,繼而出現對抗,所有這一切都會受到影響。 解決兩國之間的領土争端從來不是易事,需要雙方耐心、克制、守信,同時有和解的勇氣。沖擊并不是解決領土問題的辦法。攜手合作,建立信任與友誼,發展互利的經濟往來,才是前進的方向。很多人都希望,杜特爾特總統就職後,我們能翻過中菲曆史上不幸的這一頁,在人民共同繁榮和南海和平的基礎上,開啟兩國的新關系。沒錯,一場危機的确可以轉化為機遇。 中美關系 再說一下中美關系。二戰之後,南海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就是美國。美國顯然可以發揮作用,但遺憾的是,美國與中國在這一問題上關系緊張,如果不小心處理,将會影響整個中美關系。 事實是,美國人覺得中國人自大、好鬥、不講理、不遵守國際法準則,而中國人堅定認為從曆史、邏輯和法律上講,中國都占理。雖然如此,中國還是耐心而有建設性地尋求用雙方同意的方式與東盟和平解決問題。 美國官員公開堅持說,他們希望聲索國能和平解決它們的争端,确保南海的航行自由。這也正是中國的希望。但中國人民無法理解的是,按中國的做法,為什麼美國會指責中國好鬥、霸道、違反國際法。此外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美國頻頻在南海搞軍事演習,而且有時還要連手争議地區另一個聲索國的軍隊。這更讓許多中國人懷疑,美國的亞洲再平衡就是要遏制中國。許多人擔心,這些懷疑不消除的話,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就會受影響。 在我看來,美國在這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對美國來說,做到這一點的最好方法,就是勸說菲律賓政府就解決領土争端積極與中國政府對話。 所周知,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經濟上,兩國貿易投資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中國還日益與美國合作,幫助控制或解決全球熱點問題,如伊朗或朝鮮半島。此外,美中去年12月在巴黎成功合作,在氣候變化大會上取得圓滿成果。這一裡程碑式協議将影響子子孫孫。去年,兩國還在西非合作,共同抗擊埃博拉疫情。如今,兩國每年舉行一次雙方政府高級官員參與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一個月前在北京舉行的對話中,雙方再次就多方面問題進行了建設性讨論,最引人注意的是,雙方同意在應對海洋惡化方面進行密切合作,如處理海洋酸化、過度捕撈等。 此外還有人文交流。現在有49.5萬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美國學校裡學習中文也日益流行。每天每16分鐘就有一個航班返往中美。盡管數據驚人,但還在快速增加。藝術與體育等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事實上,這種關系也在朝着正确方向發展。 女士們先生們,良好的中美關系對兩國和整個世界的經濟至關重要,對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也至關重要。此刻,保護中美關系必須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不幸的是,由于南海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有理由對中美關系的現狀感到擔心。現在,是時候盡快反思并重新審視,導緻我們在南海分裂的真正分歧到底是什麼。

最後,請允許我再次歡迎你們來到香港,參加這個重要的研讨會。雖然這隻是關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事項的讨論,但我相信其成果将對世界産生深遠影響。

謝謝。//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