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德國際法專家談南海仲裁案結果:法律淪落成政治工具 針對日前出爐的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波恩大學國際法學教授塔爾蒙(StefanTalmon)13日向德國之聲表示,判決無助于解決南海沖突,而國際法本身也将因該案中期性受損,“法律從某種意義上說淪落成政治工具”。
“我本想裁決會是不偏不倚的。”塔爾蒙表示,這是一個“法庭”(指特别仲裁庭)首次在這個問題上表态,“首次對非常重要的海洋權協約裡的一個重要條款進行解釋”。最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仲裁法院居然認為“在南中國海的南部不存在一座島嶼”。
他指出,通常的情況是,司法領域會有若幹個經得起推敲的見解,他本人便對非常嚴格地解釋“島嶼”概念持批評立場。 針對此次粉墨登場的所謂最終裁決,塔爾蒙強調這并不是南海問題的最終解釋,“國際法不使用這樣的邏輯。” 他解釋,所謂“特别仲裁庭”是專門為這個案子設立的,今後也完全可以繼續設立其它法庭,而且前者的判決對後者不具約束力,可能導緻另一個法庭在類似問題上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釋,為島嶼概念賦予更廣的含義。 “前後裁決具有平等的地位。”塔爾蒙強調,即使關于南海問題的下一個判決與此次的所謂最終裁決相矛盾,它們也是平等的。他指出,國際法不同于國内法律,國内法有中高級之分,便于厘清判決等級,國際法裡沒有聯邦法院或者聯邦憲法法院,“最終形成一場博弈,看最後誰的意見得以占上風”。 塔爾蒙對“仲裁裁決”的地位表示了質疑。他指出,國際法的一個很大問題在于其不具備執法機制,最終仲裁結果隻能是各方作為接下來政治博弈的論據,“這樣,法律從某種意義上說淪落成政治工具,而這支劍究竟有多鋒利,取決于判決的水準,以及判決在法學界和國際社會認可的程度”。 塔爾蒙認為,單方面發起所謂仲裁實際上削弱了國際法的地位。 他指出,首先一個國家(即中國)從一開始就質疑法院的管轄權;其次,作為中立觀察者,人們的印象是,法律以及仲裁法庭被菲律賓弄成一場政治官司。 “聯系到仲裁判決之後得不到貫徹,國際法将承受中期性較大打擊,而在我看來仲裁法庭根本沒有探讨最關鍵的問題,更為這一打擊增添力度。”他說,“整個仲裁程序也顯得有些不接地氣”。 塔爾蒙還認為,仲裁庭裁決完全無助于周邊國家解決争端:“這一裁決對于解決沖突至少中期性是于事無補。中國從一開始就拒絕了仲裁,在國内這一點無法改變。如果菲律賓隻認準仲裁判決,将會引發中國的回應,而中國是不接受仲裁的。” “不能忘記的是,仲裁判決對島嶼過窄的定義有着超出南海區域的普遍影響力。”他警告稱,如果此次仲裁的這一觀點得到伸張,受影響的不僅是中國,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日本等因島嶼而獲得海洋區域主權的國家,都将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