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最後一周,對于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管理和科研人員來說,注定是一個異常忙碌的日子。 這幾天,兩場重要的極地領域國際會議,接連在中國舉辦。5月23日,第40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在北京開幕。5月25日,第五屆中國—北歐北極合作研讨會在大連召開。 南極與北極,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擁有幾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跨越了萬裡之遙的距離,與億年冰封的遙遠大陸和海洋不期而遇,奏響了一曲包容互鑒,與國際社會合作共赢的嶄新樂章。 自2015年11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确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來,作為我國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認真踐行“開放發展”理念,努力推動海洋與極地領域國際合作開展,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深度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
“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合作紮實推進 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130多個國家的1500多名代表在北京共商互通大計,共謀“海上絲路”未來。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海洋領域合作的長久開展,關鍵在人。 印度尼西亞籍留學生索菲正是其中的一位。2014年,就職于印尼海洋與漁業部的索菲通過申請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來到廈門大學攻讀物理海洋和氣候監測博士學位。 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由國家海洋局與教育部共同出資建立,主要用于資助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的優秀學生、青年學者來華攻讀涉海專業碩士或博士學位。5年來,該獎學金已招收留學生89名,其中八成以上來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高水平的海洋科學研究、頻繁的學術交流活動,讓初來中國的索菲興奮不已。3年來,在兩位中國導師的指導下,她參加了大量的海洋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 如今,索菲自诩為“半個中國人”,習慣了喝茶不加糖、用筷子吃米飯,還迷上了太極和中國功夫電影。 一年後,索菲将畢業回國,繼續從事海洋領域科學研究。“等我回到印尼後,我願意成為溝通中國與印尼海洋領域合作的‘橋梁’。”索菲說。 支持源自互惠,合作成就共赢。索菲的故事隻是中國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海洋領域合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國家海洋局高度重視并深度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努力創新,紮實推進。如今,海洋合作成為各方高層共識,機制化的合作平台和機構逐步建立,一批有影響力的合作項目逐步實施,藍色經濟發展的合作新局面逐漸呈現,海上公共服務系統建設正逐步開拓。 在亞洲,中國與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斯裡蘭卡、馬爾代夫、柬埔寨、印度、韓國等簽署了雙邊海洋領域合作文件,建立了東亞海洋合作平台、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國—東盟海洋科技合作論壇等雙邊、多邊合作平台。在非洲及小島嶼國家,中國與南非、桑給巴爾、瓦努阿圖等簽署了雙邊海洋領域合作文件,向牙買加援建了首個聯合海洋環境監測站。2014年12月馬爾代夫出現淡水危機,國家海洋局第一時間派遣專家組參與應急技術援助工作,受到馬方好評。 據統計,在《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1年~2015年)框架下,國家海洋局啟動實施了70餘個海洋科技合作項目,參與國家19個,不斷推進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海洋與氣候變化、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2016年,國家海洋局召開首屆中日韓海洋科學合作研讨會和第四屆中國—東南亞國家海洋合作論壇,成功舉辦黃島論壇和廈門國際海洋周,并在聯委會、管委會、研讨會等機制性會議的推動下,積極履行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簽署的海洋合作協議,确定20餘個具體合作項目。同時,《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6年~2020年)》獲批,成為新時期指導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海洋合作的綱領性文件。
大國海洋合作成效顯著 大國海洋合作,曆來是我國推進海洋領域國際合作的重點。 4月6日,美國佛羅裡達州海湖莊園,一場跨越太平洋的元首會見在那裡上演。當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短短的一天時間,兩國元首數次見面,達成多項重要共識,掀開了中美關系新的一頁。 近40年來,中美關系曆經風雨,但一直向前。這其中,海洋合作發揮着特有的作用,推動着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不斷發展。 2016年9月,中國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率團赴美出席“我們的海洋”第三次大會。在與時任美國副國務卿諾維莉以及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局長蘇利文的交流中,大家一緻認為“在過去的37年,中美海洋與漁業科學聯合工作組為推動雙方在海洋酸化、極地科學和海洋生物資源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年,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王宏與諾維莉共同主持了“保護海洋”對口磋商,就五大議題達成共識,确定了中美防治海洋垃圾夥伴城市項目和海洋保護區項目,其中8項海洋合作成果列入對話成果清單,并簽署了《中美海洋與漁業科技合作框架計劃(2016年~2020年)》。 “可以說,‘保護海洋’特别會議彰顯了中美兩國在海洋保護領域加強交流合作的良好意願和積極行動,對促進全球海洋事務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示範和帶動作用。”在中美第八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保護海洋”對口磋商中,王宏這樣評價說。 除了美國,我國與歐洲國家海洋領域合作得到進一步提升。2016年,中國與葡萄牙、丹麥(格陵蘭)簽署了海洋或極地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與國際海洋學院啟動聯合培養海洋管理碩士項目,召開中德第19屆海洋科技合作聯委會會議和研讨會等。2017年是“中國—歐盟藍色年”,3月中歐舉行了海洋綜合管理第三次高層對話。 同時,我國以俄羅斯、丹麥(格陵蘭)為支點,北極合作獲得重要突破。2016年,我國開展了首輪中俄北極聯合調查航次,中俄北極海洋領域合作實現了曆史性突破,并與丹麥(格陵蘭)簽署了《國家海洋局與格陵蘭教育、文化、研究和宗教部科學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此外,2016年我國舉行了首屆中國澳大利亞南極和南大洋合作聯委會會議和中國新西蘭南極合作聯委會會議,與烏拉圭簽署了《南極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今年5月26日,我國與阿根廷、智利等6個國家分别簽署了極地領域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推動了中國極地國際合作邁向更加務實和深入的階段。
深度參與國際海洋事務 4月17日,暌違中國13年之久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國際科學大會在青島舉行。加強學術交流,開展務實合作,一場西太地區的海洋科學界盛會,吸引了衆多國内外海洋領域科學研究人員的參與和關注。 “‘合作’是一種正式的稱謂,對于中國與海委會的關系,我更願意将其稱之為‘友誼’。雙方是從合作開始相互認識與了解,但現在我們已經是真正的朋友。雙方的攜手努力,将有利于推動全球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海委會執行秘書弗拉基米爾·拉賓甯說。 拉賓甯的話一語中的,道出了多年來中國參與國際海洋事務的核心理念——開放發展、互利共赢。 自2016年以來,國家海洋局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建設和諧、和平和合作的世界海洋做出了積極貢獻。一方面,繼續組織專家深度參與相關國際談判,如聯合國國家管轄外海域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問題國際協定磋商、聯合國全球海洋評估經常性程序報告進程、《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國際海底管理局等機制框架下的談判和磋商,積極推進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建設等國際合作進程,積極推進“中國方案”實施,舉辦了海委會西太分委會第十屆國際科學大會、第11次政府間會議和參與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25周年系列活動等。 另一方面,全力推動國際合作項目實施。例如,完成全球環境基金大黃海海洋生态系項目重啟工作,推動“中華白海豚關鍵生境保護項目”獲得批準,穩妥推進“中國典型河口生物多樣性保護修複和保護區網絡化建設示範項目”進程,并以能力建設為重點,推動了相關涉海國際組織在華機構的發展。 同時,在大洋科考領域,2016年中國通過了《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這是我國深海大洋事業發展的裡程碑,對于提高我國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參與國際深海事務能力。 開放的中國,海洋領域合作的大門早已敞開。張開雙臂的中國海洋人,正以更加自信的笑容、務實的姿态迎接四海賓朋,一同談合作、促發展、謀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