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談中美關系、談朝鮮半島局勢、談“一帶一路”、談南海問題、回應所謂的“債務陷阱論”…… 針對諸多熱點問題,王毅一一作出精彩回應。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仍是金科玉律
過去的經驗歸結到一條,就是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盡管今天的國際形勢和中美兩國都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條啟示仍然是金科玉律,需要我們雙方堅持和維護,保持“不惑”的定力。
一味放大競争,就會擠壓合作的空間。聚焦擴大合作,才符合中美的共同利益,也是兩國對世界承擔的責任。
與中國“脫鈎”,就是與機遇“脫鈎”,就是與未來“脫鈎”
我們認為中美兩國不會也不應該走向對抗,如果要重新拾起冷戰思維的舊思維,那是違反時代潮流的,也是沒有出路的,恐怕也是不得人心的。
有個别人聲稱要讓中美“脫鈎”。我認為這顯然是不現實的,與中國“脫鈎”,就是與機遇“脫鈎”,就是與未來“脫鈎”,某種意義上也是與世界“脫鈎”。
支持中國企業和公民拿起法律武器,不當“沉默的羔羊”
最近針對中國特定企業和個人的行為根本不是什麼單純的司法案件,而是蓄意的政治打壓。
對此,我們已經并将繼續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和公民的正當合法權益。我們也支持相關企業和個人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不當“沉默的羔羊”。
公道自在人心,正義終将到來。
南海局勢,我們歡迎善意的建議,反對别有用心的炒作和幹涉
南海局勢事關地區穩定,“準則”磋商受到外界關注也是很正常的。我們歡迎善意的建議,但反對别有用心的炒作和幹涉。南海和平穩定的鑰匙應該掌握在地區國家自己手中,“南海行為準則”應當由地區國家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并共同承擔責任。
“一帶一路”決不是什麼“債務陷阱”,而是惠民的“餡餅”
“一帶一路”決不是什麼“債務陷阱”,而是惠民的“餡餅”;決不是什麼“地緣政治工具”,而是共同發展的機遇。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了各國的發展進程,改善了沿線的民生需求,也開辟了互利共赢的前景。
咄咄逼人從來不是中國的傳統
咄咄逼人從來不是中國的傳統,國強必霸壓根不是我們的選擇。當然,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要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更不會容忍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受到侵害。
中國必将走向強大,但不會更加強硬。中國崇尚獨立自主,但不會獨斷專行。中國當然要堅定維權,但不會謀求霸權。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都會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公正的判斷,都将堅持在國際法框架下依法行事。
解決半島核問題,各方都要打破互不信任的魔咒
半島核問題延宕幾十年,各種矛盾錯綜複雜,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各方對此應有理性預期。不應從一開始就設置過高的門檻,也不應單方面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各方都要跳出曆史的局限,打破互不信任的魔咒。
我們已經為此努力了20多年,中國的作用不可替代。
隻要中俄站在一起,世界就多一分和平
中俄關系日臻穩定成熟,并且找到了一條正确的相處之道。兩國政治上彼此信任,經濟上互利合作,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成為當今大國關系的典範。
隻要中俄站在一起,世界就多一分和平、多一分安全、多一分穩定。
任何不實之詞在非洲都沒有市場
中非合作經過幾十年辛勤澆灌,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任何勢力都無法撼動。
不少非洲國家領導人和各界有識之士都主動站出來批駁所謂的“債務陷阱論”、“新殖民論”等謬論。這充分說明,任何不實之詞在非洲都沒有市場。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搬不走的鄰居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人民共享數千年的南亞次大陸文明,共同面臨穩定、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機遇。
我們希望巴印雙方化危為機,相向而行,盡快翻過這一頁,尋找到兩國關系的根本和長遠改善之道。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善意化解分歧,以合作共創未來。
全球化時代需要的是團隊精神,而不是各行其是
身處全球化時代,彼此命運相連、休戚與共,需要的是團隊精神,而不是各行其是;是同舟共濟,而不是獨善其身。堅持多邊主義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中方始終認為,多邊主義是現有國際秩序的基石。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嶽小喬 李建廣 整理自新華網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