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三沙1月7日電(記者郭信峰、石昊、傅勇濤)6日一大早,花樣的裙擺伴着銀鈴般的笑聲出現在南海小島。近30名海南高校師生搭乘執行首個補給任務的“三沙1号”,登上了三沙市永興島。
這些來參加“海洋強國青春冬令營”的年輕人都是第一次上島,對一切充滿了好奇,看到一株花一棵樹都要停下來拍照留念。登上永興島,最讓他們感到吃驚的是,在茫茫大洋深處,竟有一座如此繁忙的海上城市。
盧裕沖在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讀大二。他說:“這裡比我想象中還漂亮,島上還有這麼多好看的建築和忙碌的商業街,真想在三沙多住幾天!”
坐落在海南島東南200餘海裡的永興島,長期以來飽受交通不便、物資緊張、生活閉塞之苦。而交通補給船成了連接海南本島和三沙兩地的“臍帶”和“生命之舟”。
2012年7月,三沙市正式成立後,這一狀況正在得到迅速改變。從幾十噸的木船、100噸的鐵船、500噸的漁船、2500噸的“瓊沙3号”,到7800噸的“三沙1号”,交通補給船的曆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三沙發生的巨大變化。
此次大學生們所乘坐的“三沙1号”是三沙史上最先進的交通補給船。這艘耗資2.9億元的巨輪,掀開南海補給的嶄新一頁:不僅将航行時間縮短5個多小時,交通保障能力提升4倍,航區還能覆蓋整個南海,對三沙島礁的補給能力大大提高。
船越來越大的背後是越來越旺盛的交通補給需求。建市兩年半以來,三沙大規模的民生基建工程從未停息。
如今,漁家有了四季可用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多數漁民買了冰箱,把魚凍起來賣個好價錢;島礁有了手機信号和網絡,漁民不用再捎口信回家了;廣播電視實現“戶戶通”,60多套衛視節目,大夥能看春晚直播了……
在僅有2.13平方公裡的永興島,機場、碼頭、商業街、旅店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在人們最常光顧的北京路商業街上,陸續出現了三沙市第一家銀行、超市、郵局、理發店、飯店、水果店、咖啡店。
出海打魚,最怕的就是生病,尤其是能要命的潛水病。三沙市人民醫院的落成給曹烈珠吃了一顆定心丸。這個漁民的妻子說:“有了醫院,小病小災不用出島了。我們家老吳潛水捕魚撈螺的時候,我也不用那麼擔心了。”
對于漁民符國甯而言,更大的福利莫過于不斷改善的居住環境。永興島上,融多功能為一體的海島風情漁民住房和配備文體活動設施的永興社區居委會辦公樓等即将完工。
為了解決在島幹部群衆的子女教育問題,三沙市永興學校項目去年6月破土動工。不久之後,一座結合幼兒園及小學的現代建築群将屹立在永興島海邊,結束三沙市沒有學校的曆史。很多人日思夜想的孩子也能帶到身邊上學了。
西沙島礁星羅棋布,島礁之間的聯通尤為重要。2013年5月完成并交付使用的“甘泉島”号交通艇,是三沙市第一艘政府投資建造的島際交通艇,被漁民親切地稱為“海上公交”。
看好三沙市的經濟前景,去年林如江在三沙注冊了一家漁業公司。目前,已有60餘家企業在此注冊,涉及金融、物流、文化傳媒、農業等10餘個行業。2014年,三沙不僅實現了第一筆海關稅、第一筆地稅,還有第一筆高達2246萬元的油氣資源稅。
得益于垃圾站、污水處理廠、海洋監測站的陸續建成和島礁綠化工程,三沙島礁綠意盎然,周邊海域碧波蕩漾。三沙市委書記肖傑告訴記者,未來永興島上将全面推行電動車,更多島礁将納入綠化工程,太陽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全面覆蓋,三沙将成為一個更具魅力的熱帶島嶼旅遊城市。
“兩歲半”的三沙已經“出落”得有模有樣,一座初具規模的海上小城正在中國南海邊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