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開展南海北部環境演變研究
    2015年03月19日 14:26

原标題:中德合作開展南海北部環境演變研究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與德國波羅的海海洋研究所合作開展的《南海北部全新世以來環境演變研究》項目近日全面啟動。日前,“海洋四号”科考船從廣州海洋地質碼頭出發赴南海北部執行項目首個聯合科考航次。

全新世是全球氣候變暖和塑造地球表面現代自然環境的重要時期,開展全新世以來的氣候環境變化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我國華南地區未來氣候環境變化預測和災害預警能力,提升我國在全球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南海北部全新世以來環境演變研究》項目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德國波羅的海海洋研究所以“經費獨立、合作研究、成果共享”的方式開展合作研究。雙方将在珠江口前緣的物質彙集區和南海北部陸坡區聯合開展高分辨率地球物理綜合調查、海流測量、地質取樣、海水取樣、溫鹽深測量等調查,全面收集相關資料,開展全新世以來的水動力環境、沉積物空間分布特征、物質來源和運移趨勢、現代沉積作用及機制、海平面變化和海岸變遷、古氣候變遷、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程度及影響機制等綜合研究。

項目确定于2014年至2017年實施。中方首席科學家為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夏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德方首席科學家為波羅的海海洋研究所喬安娜·溫妮可博士。

由“海洋四号”科考船今年實施的聯合調查航次,共有58位科技人員及船員參與,其中,德方派出10名科學家并攜帶一批調查儀器設備參加航次工作。預計本航次海上工作時間為22天。據了解,德方也将在合作期間組織一次聯合調查航次調查。

記者還獲悉,此前,雙方曾于2009至2012年間合作開展了《南海北部灣全新世以來環境演變及人類活動影響研究》,并組織了中國“奮鬥五号”船和德國“太陽号”船在我國北部灣海域開展了兩次聯合科考,探索了野外調查、實驗室分析、資料處理解釋、綜合研究和聯合發表論文的全方位合作方式。通過合作,雙方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學術交流等方面皆取得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