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近來,南海問題又甚嚣塵上,越南、菲律賓等這些肖小仗着美國“幹爹”在背後明裡暗裡地煽風點火,挑起事端,不斷觸碰我國的底線。是可忍孰不可忍!對于這些無賴、癟三,要和它們好好坐下來談,能把搶去的東西拿回來嗎?純粹是與虎謀皮!特别是越南這個忘恩負義、不知廉恥的混帳東西,冤枉得到我中華文化數千年的教化、澤被,真的是豬狗不如、蛇蠍難當。今茲以抄錄民國時期出版的《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以及解放初期的《祖國的南海諸島》兩書全文于下,使天下皆知南海諸島自古為我固有之神聖領土而不複為肖小奸佞之蒙蔽欺瞞為慰耳。
[轉載]南海諸島文獻謄抄[轉載]南海諸島文獻謄抄 鄭資約(1901—1981年),字勵儉,出生于河北省衡水縣。早年畢業于北平師範大學,後赴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地理研究所深造,學業完成後歸國,返回北平師範大學執教,後赴東北大學就職。七七事變爆發後,率東北大學地理系學生,遷校于四川三台。抗戰勝利于西安西北大學執教。其間,國民政府聘其為内政部接收南沙群島專門委員,負責參與南海島嶼國界的劃定,及整理南海水域的島、礁石群及沙灘名稱的工作。解放後,鄭資約先後在台灣師範大學、文華學院、美國威斯康新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于1981年在美國洛杉矶去世,享年81歲。主要著作有:《四川新地志》(重慶正中書局,1936年)、《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琉球地理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中國地埋》(台北正中書局,1952年)、《地理學概論》(上下冊,新加坡世界書局,1962年)、《季風區亞洲地理》(新加坡世界書局,1963年)、《想起了南中國海》(地學論集,中華學術院,1977年)等等。
《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于1947年11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發行,平裝本32開96頁。是作為内政部方域叢書之一而出版的。主編傅角今。該書全面而詳細地叙述了南海諸島的曆史和地理概況等。該書是以政府的名義公開發行的,是我國擁有對南沙群島無可争辯的主權的強有力的佐證和極具綱領性、權威性的重要文獻。
[轉載]南海諸島文獻謄抄正 文
主編傅角今序言
我國所屬南海之東沙、西沙、中沙、南沙諸群島,曾于二次世界大戰中随廣州、榆林之失陷而淪于敵手,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日戰事勝利結束以後,我政府于九月九日起開始接受日軍投降,逐漸恢複故土,及至接收南海各島之時,已屆卅五年年底,是為我最後接收之一片故土。
此役内政部方域司曾派員參加,主辦建碑、測圖、及調查諸事宜。鄭資約先生乃參加接收人員之一。全體人員于三十五年十月二日會同由京出發,至今年(三十六年)二月四日任務完畢。
接收歸來,鄭先生将所見聞并參考有關書刊,撰成《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一書,此為方域司方域叢書之一種。謹于付梓前夕,述其原委,藉當序言。
傅角今 三十六年十月一日于南京
第一章緒言
我國沿邊之海有四:曰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而以南海為最大,亦居于最南。南海島嶼灘礁最多,大小凡達一百五十以上。依其位置之分布,可劃為四群:曰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各島之位置,以與大陸之距離言,東沙居南海之最北,距廣東最近,略居汕頭之正南方一四○海裡,約當北緯二十度附近;西沙群島約位于海南島榆林港之東南一五○浬;中沙群島在西沙之東側,相距甚近;南沙群島則居南海之最南部,其最南之曾母暗沙,遠達北緯四度,為我國領土之向南突出最遠部分。東南緊鄰菲律賓之巴拉望,英領婆羅洲,我國最南部之國界,即包繞南沙群島之東南西三面。
第二章地質地形
第一節 各群島之地體構造
世界之島嶼,依其構成,可分類為三:曰陸島,曰洋島。洋島又有火山島、珊瑚島之分。南海各群島,可謂全部屬于珊瑚島之一種。珊瑚島由珊瑚礁構成。珊瑚礁乃珊瑚蟲之遺體。珊瑚蟲為海中動物,體小而軟,具胃口及觸手,以捕取食物,喜群居,多叢集于海底之固定土石上,而向上發展。其生活條件:(一)海水溫度在20℃以上。(二)海水深度限于二四○呎以内,一五○呎以内更為适宜;二四○呎以外之深海,則已絕迹。(三)須海水清澄,無河流注入之處,尤為理想。以此隻繁殖于熱帶淺海中,而以非洲、澳洲、及中美東岸分布最廣。我國海洋則以南海中最為發育。
珊瑚蟲吸取水分中之Ca(HCO3)2,而排出碳酸鈣,以組成其骨骼。軟體附于骨骼之外表,而逐漸成長。新者甫生,舊者即死,積久則成巨厚之骨骼。蟲之生長,以争取溫度及食物,故多向上生長及向兩側伸展。故石質基盤繼續增加。珊瑚之骨骼,或分枝而呈樹枝狀(Coral trees),高者可達十五呎。或呈半球狀(Half spherical coral),直徑亦有達一五呎者。
碳酸鈣之基盤,雜以泥沙及其他海生動物之介殼及骨骼等,堆積漸厚,再經自然之壓力,複經溫暖海水為之膠結,乃變為白色固體之石灰岩,其上複有珊瑚叢生,是即為珊瑚礁。以珊瑚蟲不能久離海水生活,故所成之礁不能高出于低潮水面,而略略隐覆于水面下,呈一廣平台狀地形。廣平礁台形成而後,再經海波之沖擊鼓蕩,将其他珊瑚骨骼、礁岩、岩塊、泥沙、及其他動物介殼遺骸等物,運送于礁石之上,推積漸高,而礁台之中心部先露出海面,是之謂珊瑚島。以是此類島嶼面積多屬狹小,島周之珊瑚盤反極廣闊。
珊瑚礁之種類 珊瑚蟲必附着于海底固定之土石上、而生長已如上述,其所成之礁,以其與下方土石之位置關系可區分為三種:
裾礁(Fringing Reefs)珊瑚在溫度适宜之淺海中,依陸地或島嶼邊緣而生長,漸漸組成平台,抵海水面而向海方伸展,其狀有如附于陸地之裾,故名“裾礁”。礁之廣袤,視海濱地形而定,坡陡者礁狹,坡緩者則礁寬,可達數裡。
堡礁(Barrier Reefs)裾礁成後,因陸地下沉,或海水上升,礁沒于海,新珊瑚随海底之逐漸下沉,而繼長增高。其成長也,以岩礁之邊緣繁殖特速,先達水面,而成平台,漸亦有出水成島者。如是島或礁與陸地間保有相當距離,二者之間為淺水,島礁之外為深海,島礁低伏于陸前之海上,有若大陸外圍之堡壘然,故名曰“堡礁”。此堡礁往往順陸邊延長數裡,有防波禦岸之功。世界最著名之堡礁,在于澳洲大陸之東側,稱“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長達一、二○○公裡。
環礁(Atoll)島陸再沉(或海水再升),堡礁随之而向上增長,島陸沉沒于水,隻餘四周之堡礁,連接如環狀,是謂“環礁”。環之形,有長圓、正圓、及其他各種形狀。或相連無入口,或入口甚多,殘破片斷隻留環狀痕迹。我國南海各珊瑚礁,多屬環礁。島之露出者,多為環上之一點,故各群島中又多分成無數小群,排其位置多可顯示環狀。
土壤 各島之地質構成既明,其土壤性質亦自可推知。各島土壤莫不由珊瑚礁及介殼類殘骸風化而成,故其中含石灰成分極多。又因近海,故富含鹽分。著者曾以船上所攜帶之淡水盛之杯中,取島上土一捏投入,攪而嘗之,頗帶鹽味。琛航島(西沙)東部二小湖之淺水,南部椰樹下石隙中之井水,及太平島(南沙)之井水,均微帶鹹味。日人在永興島(西沙)所植菠蘿,據曾在該島工作之工人雲,甜味頗少,各島之椰子亦然。
就土壤之物理性質言,凡島(Island)及沙洲(Sandcay),多為細砂質土,如永興、太平諸島皆是;琛航島東南方,有礫質砂土分布,然所謂礫也砂也,亦不外珊瑚及介殼類之殘骸斷塊而已。各島露出已久,林木叢生,而其根莖枝葉之腐朽而成為腐植質者,亦所在多有。故林中或草下之土,往往呈黑褐色,以此揣測其土質,當甚肥美,但粗松多孔,以手搔之,頃刻數寸,恐不蓄水,當不宜于稻。各島邊所圍之白色沙濱,純為流沙,富含鈣質,更以高低潮之每日往複漲落,故寸草不生。
第二節 各群島之地形特征
南海中各島礁星羅棋布,或深或淺。茲以其與水面之關系分類,并定為下列各種名稱,以示區别:
隐沒于水面下者,有灘、暗沙、與礁之三種地形。其在水面下較深處之珊瑚礁,且呈廣闊之台狀者謂之灘(Bank)。由大灘又向上生長,高突距水面較近者謂之暗沙(Shoal)。至所謂礁(Reef)者,系指隐伏于水面下近處之珊瑚而言。此種多系新生之珊瑚礁,礁上遇有大塊礁塊或岩石時,往往矗立水面之上,即礁本身亦多有于幹潮時露出者。
其露出于水面之上雖高潮亦不能淹沒者,其地形又有島與沙洲之區别。砂洲(Sand cay)為新出海面之島,其成因與珊瑚島同,隻以出海不久,尚為淺砂一層平鋪,海拔尤低于島,遇大風浪時,常有被侵之虞。因時代較新,多無鳥糞層之堆積,土多礫質砂土,植物被覆,較少亦貧。
島嶼(Island,keak)砂洲再經久堆積而成島嶼,高度多在四五公尺之間。島上多為平頂。島周有狹長之白色沙帶圍繞,島上植物繁茂。白色沙帶為高低潮汐往複地帶,純為流沙,寸草不生。
南海諸島之地形,與吾人在其他沿海所習見之島嶼異。其島高極低,面積極小,是其一般的特征。此一究其地質的構成,自亦不難明了。諸島中極少超過十公尺者。以四五公尺最為普遍(西沙群島中最大之永興島,高五公尺,面積七·四方市裡。南沙群島中最大之太平島,高四公尺,面積一·七方市裡)。海上望之,十浬外不得見,霧天尤難尋覓,航者視為畏途。
因島過低,海風漫島而過,船泊于島側不能避風。尤有困者,島高雖低,而圍繞于島周之暗礁藏于淺水中,其面積皆延展至島之數倍,或數十倍。礁之上于低潮時,水多深僅兩呎左右;礁之外則為無底之深洋。礁上太淺不能航行,礁外太深,錨不見底,欲覓良好錨地,尤屬困難。
第三章氣象氣候
中國沿海占亞洲之東南隅,當太平、印度兩洋之間。其氣候屬于亞洲之季節風區。季節風之原理,與海陸風(Sea and Land Wind)同。海陸風凡海濱多有之。亞洲為最大陸塊,太平洋為最大水體,海陸氣壓之差最大,故所生海陸風之規模亦最大。
第一節 亞洲之氣壓分布
控制東亞氣候之活動中心有四:即冬季之蒙古高氣壓,與阿留申群島附近之低氣壓,夏季之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與蒙古之低氣壓是。此外赤道低壓帶之南北移動,亦影響于亞洲氣候。
一月蒙古高原劇寒,海平氣壓高達七四七公厘,赤道低壓中心約七五四公厘,南移至澳洲北部。氣壓坡度,在亞洲東北部大緻作東西向,氣壓差為三一公厘;在亞洲東南部,以至北澳,則作西北——東南向,氣壓差為二四公厘,因此冬季風分為二股:東北九省及日本盛行西北或西南風向,氣流徑指阿留地安低氣壓,是為北路;中國本部及菲律賓,風常作北及東北向,氣流指向赤道低氣壓,是為南路。
七月氣壓之分布,蒙古高原為一低氣壓所代替,中心為七五○公厘,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之勢大增,中心可達七二八公厘。其楔端向西伸及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斯時赤道低氣壓帶北移,及于南海之濱,氣壓約七五四公厘。東亞氣壓坡度大體作東南至西北向,氣壓差僅為十八公厘,低緯海洋氣流,沖向大陸方面。
冬季高氣壓中心固定時,氣流繞此高壓中心作時針方向之旋轉,而以外方傾角吹送。在華北為西北風,至福建沿海變為北風,再南至南海區域則成東北風。由十月或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間流行夏季氣流,繞低氣壓中心以内方向傾角吹送,作反時針方向之旋轉。此時南海區域成西南風,流行于六月至九月之間。
第二節 南海之風向
(A)季候風 南海之風向,以上述氣壓分布關系。冬季半年多東北風。夏季半年多西南風。二者随季節而變換,為控制南海之主要風向。
東北信風,普通多自十月初始吹,始吹時為強風,南海北部較為顯著。直至北緯十度概為疾風,往往連續十日不息,是為常例。至十二月、一月兩月中,以最大風力定吹,是為最盛時期。入三月風力衰,漸轉為東風。
居南海北部之東京灣沿岸,及廣東南岸一帶,東北信風由十月初至翌年三月間續吹不息。惟風向受地形影響,多順海岸而行,在東京灣内,為東北風,在廣東南岸,則變為東北東之方向。但海岸地方之信風,常受北風之擾亂,北風強吹時,常繼續二三日之久。
南西信風,普通四月後半始吹。南海之南部發動較早,北部稍遲。至五月末漸盛,以六、七、八月最為卓越。但強風亦不多,其消滅多在九月,而以北部為早,常在九月之初;南北較遲,多在九月之末。
東京灣内四五兩月頻吹南風,由六月至八月定吹,但無強風,風力極少超過蒲福爾風級(Beaufort Scale)之四級(13—18哩/時),于此時多陣風天候,海南島亦然。
二風之交代期,即四五兩月及九月下旬十月初旬間,風力較弱。二風相較,北東信風較西南信風為猛烈,且持續力亦強。二者皆于中絕時,則成東風或東南風,常繼續吹送至一二日之久。二風季内,皆有拱雲陣風(Arch Squall)發生,最為危險。拱門狀之雲自地平線上升時,每發生急遽大風。拱雲達天頂附近時,則必随有暴雨。
(B)海陸風 南海各海岸,于信風微弱之時或微弱之處,常有小規模之海陸風發生,而以二風交代期中及西南信風期中為多。東京灣内海陸風最為顯著。
第三節 南海之氣候
(A)氣溫 本區位置居我國最南,廣州當北回歸線附近,海南島之榆林港約當北緯十八度。南沙群島之北部當北緯十七度,南部則達北緯四度,故南海全部屬熱帶氣候。此次接收南海諸島,時值氣候最冷之際,于太平島曾為三日(十二月十二、十三、十四)之氣溫記錄,每晨六時皆攝氏二六·六度,每日下午二時為二八·八度。以包處海中,受海水之調劑,其一年中寒暑之差極少,酷暑期六、七、八月之氣溫,與冬季亦無大差别。終日海風徐徐,并無溽暑之苦。惟北部接近大陸邊緣地帶,冬夏氣溫變化略顯。香港冬季氣溫最低為一五·九度,夏季日中可達三○·六度。東京灣北部夏季可達三一·七度,冬季最低為一六·七度。廣東海岸,以位于大陸之邊緣,當冬季幹燥涼爽之時,北風一至,氣溫有時急降。
(B)降雨 本區為多雨地帶,平均每年總量皆在一、○○○公厘以上。雨之季節分布,在南海中各島嶼上,區别極小。全年分布略勻。南海之北岸,則以夏季西南風時降雨最多,稱為雨季。冬季東北風時較少,稱為幹季。故其雨季一般随西南風之來,五月開始。東京灣北部及廣東南岸之多雨期,自五月或六月直至九月,而以十二月至翌年三月為幹季。東京灣沿岸七八兩月雨量最多,海南島東部九月間雨量最多,七八兩月雨量亦豐沛,此均為台風活動之結果。當此時也,雨量即為全年最多,溫度亦為全年最高,溫高濕重,蒸暑難忍。
(C)雲量 南海北部沿岸地,年平均雲量概為六或七。東京灣及香港皆以春季雲量最多,而以十及十一兩月天氣最為良好。廣東海岸及安南大部,則以五月多晴,七八月多雲。
(D)霧及視界 東京灣内,當東北風季中,視界常感不良,尤以一—四月間之細雨期,灣内展望更為困難。平時霧薄,早霧日出則滅。一—四月間之霧期,濃霧常持續至旁午不消。
東北風末期将屆時,瓊州海峽及廣東南岸附近常有大霧。香港之霧則多在三四月間。
第四節 台風
(A)台風之發生北太平洋西部及我國南海、黃海所遭遇之猛烈的熱帶低氣壓,統稱台風,強風之意也。其發生之地帶,大多數在北緯五—二○度與東經一三○—一五○度之間。我國南海所遭遇者,其十分之七為來自菲律賓之東方,其發生于南海本海者,僅占十分之三。其起于南海者,例在北緯七—二○度與東經一一二—一二一度間之地域。尤以起于呂宋與西沙群島間者為最多。
台風之發生地,一般為移動的,在緯度上言,約以四至八月在北方,九至次年三月在南方,經曆年測定其移動情形,略如下表:(略)
自經度上言,亦有移動,一至六月間向西移動,此後直至十二月,始漸向東移。十二月時台風之發生,常遠在南海之東方。
(B)台風之季節分布依上海徐家彙天文台之記錄,在一八九三——一九一八之二十六年中,共發生台風六二○次。其中發生于東經一二○度以西,北緯二五度以南之中國南海者,占二五五次,其月别分布約如下表:(略)
觀上表可知南海台風之發生,以六至十一之六個月較多,十二至次年五月之六個月為少,即多分布于夏秋二季,而以冬春二季為少。此蓋略與信風有關。多的半年中最多之月為七至十月,略後于西南信風最高頂之六、七、八三個月;少的半年中最少之月為二至四月,亦稍遲于東北信風最強之十二月一個月。檢其平均次數,五月開始增加,适為西南信風之始吹時期,十月開始減少,正當東北信風初來之月。是台風之消長,與信風息息相關也。
(C)台風之進行台風内之氣流與一般低氣壓渦流同,依照(Buys Ballot)法則,吹向低氣壓之中心。北半球以内方傾角吹向時針之反對方向,低氣壓中心為平穩區域,稱台風眼。此暴風系全體有進行運動性。一般在北緯一五度以南向西北西方前進而有向右轉向之傾向,故大多數台風随緯度之增高而進路逾行偏北,往往有右轉而偏東北方者。此謂之轉向。進路達于最西方之點,稱轉向點。台風平均轉向點由一至七月遠移于北方及西方,入八月後開始向東方及南方移動。轉向點之移動範圍,略當北緯一五—三○度與東經一○七—一四○度間之地帶。
第五節 南海之海流
南海海流,主為随信風而生者,有東北信風皮流及西南信風皮流兩種,今分區述之:
(A)南海西部
東北風季 東北信風盛吹時間(十一—一月)常發生十分發達而強度的信風皮流,沿南中國海岸及越南東岸而南流。此流可直達北緯四度附近,成西南西——南南西之流向。逾過喀裡馬他海峽(Carimata Str.),入爪哇海(Java Sea),而成偏南或東南流向。海流之幅甚狹,其平均流速,于十一至次年一月間,在北緯四—十四度間之南部地域為○·七浬,北緯一四—二二度間之北部地域為○·五浬。
西南風季 西南信風流行之五至七月間,常發生于東北信風皮流方向正反對之海流,惟其流勢較弱。平均流速在北緯四—十四度間之南部為○·三浬,北緯一四—二二度間之北部地區為○·二浬。兩種皮流流速,皆以北部為緩,南部較速。
信風皮流之持續期及流速,随緯度而異,約如下表:
一九一○—一九三四年間南海海流速度(浬/時)之平均月别分布:(略)
(B)南海中部及東部
此部海流頗不規則。東北風季中,向西及南二方向間之海流,較流向他方向者為多。西南風季中,向東及北二方向間之海流,較流向他方向者為多。各風季中,其不定方向之海流頻度,殆無超越于信風方向之海流頻度者。
第四章島嶼灘險志要
第一節東沙群島
東沙群島為南海四群島中最北之一群,由東沙島及北衛、南衛二珊瑚灘組成。
東沙島(北緯二○度四二分,東經一六度四三分)為群島中唯一之島,位汕頭之正南方約一四○浬。西北距惠陽甲子門一二○浬,東北距台灣二四○浬,正當香港、馬尼拉航路之沖途。去香港一七○浬,馬尼拉四○○浬。
島居一圓形珊瑚礁之西側,島上樹頂之高約十二公尺。當東北信風季,天氣多霧,五浬外不得見礁緣之破浪,非接近至一浬時,難以辨認。
島由沙成,島形酷似馬蹄。西側有灣口。灣内水深,灣口水淺。自古為我國閩粵帆木漁船停泊之所。島東北側今有漁村。西人Pratas于一八六六年航海遇風,避難于此,西人遂以其名名該島。我國舊名向稱大東沙。
圓形之珊瑚礁,内擁礁湖,湖周礁幅可達一浬乃至二浬。低潮時,東側東北側及圍繞東沙島部分,皆可露出。礁之外緣,全部皆急深。
東沙島之南方及北方有二水道,為内通礁湖之路。南水道較北水道廣且深,阻礙少,吃水十五呎之船,可以通航;南水道之北側,東沙島西端之南方約二浬處,有白色砂嘴,海濤來自西方時,破浪甚猛。北水道在東沙島之北方二·三浬,水深一·二五乃至二尋。但其中有多數礁頭高突,有深僅二呎者。
錨地該環礁位香港、馬尼拉路上,稱為險礁,尤以東北信風季中,常有強風密雲,往往延續達一周以上,航者畏懼。欲航近該礁,以自西方漸入,最為安全;以西方有島,且海流亦多随信風,而東北流或西南流較有規則。礁之外部急深,航泊困難。不得已時,破浪之外側,尤以西側之南北兩水道中,可得錨地。吃水較淺船舶,可在南水道之礁上,水深三·五尋處抛錨,或越礁而入湖内,于水深四—一○尋處可得細沙之底,亦可碇泊。如遇信風強盛時期,常有方向不定之流壓,沖向島之風上側,此時航路必經行島之風下側,方為安全。
第二節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我國舊名稱為千裡石塘,西人譯為Chienli Rocks,或Paracel Islands and Reefs,為廣大之一群低平珊瑚島與礁。散布于北緯十五度四六分與十七度八分之間,及東經一一一度一一分與一一二度五四分之間。北距海口二四○浬,東北距香港三九○浬,台灣南端七二○浬,西距越南海岸二四○浬。在榆林港東南一五○浬,由榆林港出發,汽船一日可達,帆船則需十日。
群島之島礁分布,可分為三部,述之如下:
1、宣德群島 在西沙群島之東北隅,西人稱為安非土來特群島(Amphitrite Group),由兩部組成,南北對峙,中隔一水道,寬約四浬。
(A)北群 包有東西二礁,中隔趙述水道(西名Zappe Pass)。西礁東西長六浬,寬一·七五浬,西端有一沙島,曰西沙(西名West Sand)。東端距岸二浬處,有一島曰趙述島(西名Tree Island)。
趙述島(北緯十六度五九分,東經一一二度十六分)上覆熱帶灌木,周有白色沙濱(sand beach)圍繞。島中心之椰子樹高可三○呎。海南島漁人,當東北季風時期,常來捕魚。島之西南側,水深十三尋,為良好錨地。引入此錨地之水道,寬四○○碼,深四—六呎。
東礁由西北而東南,長四浬。有三島(Island)與三沙(Sand cay),即北島、中島、南島、與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是也。各島上滿覆常綠灌木,各沙洲上亦間有植物生育。
東礁之西南側,在各島之間,皆有開口,易于登陸。東礁之最北兩島于深十一—十六尋處有沙,亦可抛錨。南側西側短距離内,深僅五—十尋,向南延至數浬外,皆在四○尋以内。在此群之東南極端一○尋之等深線距礁邊一浬。
趙述水道 居東西兩礁之間,寬約半浬。其深度在水道之中央可達二·五尋。僅小船當平水時可渡。風大時強流穿過,微風之時亦有碎浪橫行。
(B)南群 分東西二部,東部一礁,西部一灘。
東部之礁,上載二島,曰永興島,曰石島,相距極近。
永興島(北緯十六度五○分,東經一一二高二○分)西人稱Woody Island,在宣德群島中為最大。略呈橢圓形。東西最長處一九五○公尺,南北最寬處一三五○公尺,面積一、八五一、○○○方公尺(合七·四方市裡)。高度平均略成五公尺之平台。在西南邊緣有一列之細長沙丘,順海邊行,長達八七○公尺,中央最寬九○公尺。高度平均七·五公尺以上,其最高之一點為八·五公尺,位沙丘之中央部偏外側,亦為全島之最高點。島上有熱帶灌木及椰樹、木瓜、菠蘿蜜樹等。周繞白色沙濱,島面上有鳥糞堆積。
石島 在永興島東北,二島同居一礁之上,相距七三○公尺,西人譯稱Rocky Island。面積七八、○○○方公尺,合○、三一四方市裡。略成圓形(南北三四○公尺,東西三七五公尺)。高一二·四公尺,居全群島中最高。
兩島之外,幹礁圍繞外伸,有達一、二○○公尺處。礁之北崖西崖西南崖外一浬處,深十八—三○尋,向内行漸減至八—九尋。自礁向東南延,有一灘長三浬,深三—一○尋。
錨地 在南風時期,永興島礁北方半浬處沙質深十三尋,為良好錨地。東北風時期,礁之西南側○·二五浬處沙質深一八—二○尋,為良好錨地。尤以後者,由錨地向海中延長五浬之遠,皆為平底,深二七—三○尋,尤适投錨。
西部之灘曰銀礫,西人稱Iltis Bank,居永興島之二四○度方向,相距七浬,深八—一○尋,長三浬,寬半浬,四周峭崖臨深海。
2、永樂群島 該群島全部包有低島與礁六個,成一馬蹄形,故西人名之曰新月群島(Crescent Group)。東北距永興島三七浬。在新月形之東南角為晉卿島(西名Drummond I.),此島之西依一孤礁上者為道乾群島(西名Duncan Is.)。道乾群島之西五·二浬,為羚羊礁(西名Antelope),再四浬為金銀島(西名Money),是為群島之最西端。馬蹄狀之群島向北凸出,開口向南。道乾群島與羚羊礁間之開口水底有連礁深五尋。馬蹄形之内部,深度頗不規則,由一一--三二尋,且有數處珊瑚礁頭凸其中。
道乾群島(北緯十六度二七分,東經一一一度四二分)此群包有二島,共居一珊瑚礁上。東西長一·二五浬,寬一三五○碼,四周峭深。島面滿覆熱帶灌木。東島曰琛航,較大(四三二、五○○方公尺),西圖作Duncan I.。島上尚有一小湖存在。其南側有一井,旁有大椰子樹二株。西島曰廣金,較小(七六、二五○方公尺),西圖作Palm I.。灌木高一○呎,近島中心處有椰樹一株,高達二○呎,旁亦有井。二島之間,連一砂嘴(sand spit)。二島之北側礁外可得良好錨地,深一○—一五尋,有較寬之沙底。海南島之捕魚帆船,則多泊于二島間深一·五—二·五尋之礁上。
晉卿島 長半浬,寬四五 ○碼,上覆熱帶灌木及常綠樹,樹高達十五呎。該島與道乾群島間之水道,寬一·五浬,在接近晉卿島礁之西方,即可得良好錨地。
森屏灘 居馬蹄形之最北,西名Observation Bank。南與晉卿島間之礁上,有多數砂島。高度由三呎乃至一○呎不等。各砂島上滿覆灌木。
珊瑚島 位馬蹄形之西北,長半浬,寬○·二五浬,高三○呎,西名Pattle Island。島上滿覆灌木與熱帶常綠樹,樹高一○呎乃至一五呎。自島之西端計起,島長三分之一範圍内,有大椰樹三株,最高者出海面四○呎,為一航海極好目标。近椰樹處有井,水甘可飲,煮之更覺适口。島之南側有一灣,船可由此登陸,但近岸處有石,低水時甚困難。圍繞于島周之礁,以自島向東北延長者最寬,達一·七五浬,島北距離四○○碼處礁上,有一石,高露水面之上。
甘泉島 位珊瑚島之西南二·二五浬,西名Robert Island。島形如鍋,長八○○碼,高二六呎。上覆植物,繞島有礁,但可登陸于東側,或東南側之碼頭。島上有房數間,井一,無人。自島向東北有灘伸出一浬,深三·二五浬。
羚羊礁 礁之北端距甘泉島半浬,礁南北長達三浬,寬二浬。在其東南極端,一部已幹露出水面,且有一砂島。
金銀島 島依于一峭崖礁之西端,西人譯稱Money Island。礁長三浬,與羚羊礁之間隔一水道,寬一·七五浬。島長一、四○○碼,高二○呎。其西尚有數砂洲存于礁上。
3、其他 上述二群之外,尚有無數島礁,散布于附近海面,亦屬西沙群島範圍:
北礁 北礁位居北緯一七度○五分及東經一一一度二六分之間,為西沙群島最西北之險。西人譯稱North Reef。礁為一橢圓形之環礁,東西長七浬,寬三浬,中抱瀉湖(Lagoon)。礁之邊崖多峻峭,沿礁周圍到處有大石露出水面,波浪有時聲聞數浬。礁之西南側有一帆船水道,可入瀉湖。
神狐暗沙(北緯十九度三三分,東經一一三度二分) 此暗沙西人稱為St.Esprit Shoal,位于北礁之東北一七二浬。東西長二浬,寬一浬,平均深度九尋(最淺處七尋)。礁外不遠即為六○—八○尋之深海。
中建島(北緯一五度四七分,東經一一一度一二分)在西沙群島之最西南隅,為一砂島,我國稱特裡屯島,西圖作Triton Island。島高約一○呎,長一浬,立于一珊瑚礁上。礁由島向北及東北延長一浬,其他方向半浬,深皆在六呎以内。礁圈之四周有峭崖。海鳥多以此砂島為孵卵地方。
盤石嶼 在中建島之東北東方向,距三六浬。西圖作Passu Keak,亦為一砂島,立于一有峭邊珊瑚礁之西端。礁東西長五浬。
華光礁 位盤石嶼之北七浬,西圖作Discovery Reef。礁邊峭崖,有大滾浪(heavy overfalls)可以辨認。礁東西長十六浬,寬五浬,深度平均二尋。礁上有數石,露出海面數呎。礁之南側有大口,北側有小口,皆可引入瀉湖,海南島漁船常出入其間。
玉琢礁 在盤石嶼東端之東北一○浬,東西長七浬,寬二·五浬。礁邊峭崖,礁上有小岩石數塊,突出海面以上,有時有破浪可辨。(西圖作Vuladore Reef)。
蓬勃礁 在西沙群島之最西南角,西圖作Bombay Reef。其西端在玉啄礁東端之東南二八浬。礁形長方,礁邊峭崖。東西長一○浬,内圍一瀉湖,礁邊緣諸岩石多被沖蝕。就中四石,高水面時亦露出。該礁之西北西方一三浬處有“無色之水”(據一九三一年英人報告)。
濱湄灘 在蓬勃礁之北一三浬,西圖作Bremen Bank。東西長一二浬,平均深度九—十九尋。最淺處在灘之南西部,僅七尋。
湛涵灘 内包三塊相連的礁塊(Reef Patches),西圖作Jehangire Bank。位于濱湄灘東端之東北東方向五浬。三塊南北共長約六浬,深度極不平均,最淺處在南塊之南西部,深約七尋。
和五島(北緯七六度四○分,東經一一二度四四分)位西沙島之最東,西圖作Lincoln Island。島長一、二五浬,寬○五浬,高一、五呎。島上覆有灌木,其東北側峻峭。島周圍以幹珊瑚礁圈,寬二○○—六○○碼。島之中心處,有椰子樹一株,旁有一井,有淡水。自島向西南伸出一珊瑚暗沙(coral shoal),約長一一浬,沙上多石。但據法測海船來福門号(Rifflmen)報告,由島向南僅三浬内危險,由島向西北延一浬内深皆一○尋以内。島之北側東側外深度驟增,但西南方直至濱湄灘、湛涵灘,皆在四○尋以内。
錨地 無論冬夏季風時期,皆可抛錨,在島之風下方,皆為良好錨地。珊瑚灘延長半浬,深皆達一○尋。
高尖石 在和五島西南七·二五浬,西人稱Pyramid Rock。極小,形呈錐狀,高一七呎。遠處望之如一帆船。據一九三五年英人報告,附近有二珊瑚暗沙,一在二四○度方向距七·五浬,一在二二三度方向,距九·二五浬。
西渡灘 位和五島北端五○度之方向,距一二·五浬。一八四四年發現,西圖作Dido Bank。灘深一三尋,周圍繞以珊瑚礁,深八○尋或以上。
第三節中沙群島
西沙群島之東為中沙群島,其範圍約占據北緯一五度二四分至一六度一五分與東經一一三度四○分至一一四度五七分之間。全部為隐伏于水面下之珊瑚灘,西圖稱為Macclesfield Bank,日人稱金輪堆。此灘由東北而西南,長七五浬,最寬處三三浬,平均深達四○尋,全為沒水之環狀珊瑚礁所組成。灘之邊緣地方,珊瑚生長較速,高突至距海面一四尋乃至七尋處(最淺之點在灘之東北,深六·五尋,稱此微暗沙),寬可有三浬。
灘之淺邊,多處斷成水道,極深,為入瀉湖之路。但極少超出四○—五○尋以外。淺邊由諸水道之斷隔,形成獨立之暗沙,計由東北隅最淺之比微暗沙起,向西順列之,有立夫、魯班、美濱、固本、西門、華夏、控湃、濤靜、排洪、果澱、排波、波洑、布德、美溪、安定、海鸠、濟猛、武勇、隐矶暗沙等,共二○處。
瀉湖之内,西半部尚未精測,東半部已知之淺礁密布,多達海面下二○公尺之淺處,其最淺者為漫步暗礁,深僅五尋。
航近該灘時水則變微綠色,如遇嚴重天氣,灘岸附近之海水則高而亂,故灘之位置,易于辨認。但航行者,宜順灘而東西,且忌越灘而南北。
民主礁 遠位西沙群島之東方,其中心位置在北緯一八度八分,東經一一七度四五分處,西圖作Scarborough Reef。為一周延無缺之三角形暗礁,長十浬。邊崖峻峭,内圍瀉湖,湖水清綠。珊瑚礁狹帶上有大石柱立,遠處可見,最高者稱“南石”(South Rock),位暗沙之東南角。南石之北側附近有入口,寬四○○碼,平均深五—六尋,但有礁頭阻礙,常達水面下九呎。初入口,水即淺,但可得良錨地于口外。
憲法暗沙 在民主礁之西北九○浬,其中心位置在北緯一六度一九分,東經一一六度四一分,深一○尋,一八五七年發現。西圖稱Truro Shoal。
一統暗沙 位于中沙群島與香港之間,其中心位置在北緯一九度一二分,東經一一三度五三分。西圖作Helen Shoal。沙東西長二浬,寬一浬,平均深度八—九尋,最淺處有達六·五尋者。周圍則深一○○尋以上,天氣惡劣時破浪極大。
第四節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昔名團沙群島,為我國南海四群島之最南一群,故更今名。東方緊鄰菲律賓之巴拉望,南接英屬婆羅洲,全部為珊瑚島構成之低平小島,羅列紛雜。最北自北緯一一度三○分(北險礁)起,南延至北緯四度(曾母暗沙)附近,東西自東經一○九度三○分至一一七度五○分,占海面亦較其他三群為廣。惟以偏處南隅,大部尚待探測,圖上特圈為危險地帶。今僅就危險地帶以外,已經測量注入海圖者,略志如下:
(1)危險地帶以西各島礁:
(一)雙子礁 為南沙群島最北之險,故西人稱為“北險礁”(North Danger)。亦為一珊瑚礁。由東北而西南,長八·五浬,中央最寬約四·五浬;礁邊峭深,内圍瀉湖,湖深二○—二六尋。東北與西南兩極端,被海水沖擊甚猛,有極大破浪可辨。礁之西北側有二沙島,本礁因以得名。二島各長半浬,東北曰北子島(北緯一一度二八分,東經一一四度二○分)高三公尺,面積一三三、三二○方公尺;西南曰南子島,高五公尺,面積一二五、四○○方公尺。二島間水道深五尋,由此可入瀉湖。
兩島皆有灌木,東北島有一大椰子樹,高三五呎。西南島中心地方有淡水井,漁人多來集。由新加坡北赴香港或馬尼拉之商船,即于此分路。
(二)永登暗沙 西圖作Trident Shoal。位雙子礁東方一六浬,由珊瑚礁組成。長七·五浬,寬六浬。在沙之邊有一○尋深之連礁,圍一瀉湖,湖深二○—三四尋。沙之外,立深至一○○尋外。
連礁之最淺者,在沙之極北,東西列,長二浬。近其中心處(北緯一一度三一分,東經一一四度三九分),有一點,低水則幹露。此連礁之其他部分,皆深一—五尋。此礁之西南方一浬,有一礁頭深四尋。另一淺礁在沙之極東,深二·二五浬。此外任何礁塊無有在五尋内者。
(三)樂斯暗沙 位永登暗沙南端之南方二浬,西圖名Lys Shoal。長五浬,峻崖。亦由無數之礁塊組成,深度不出一○尋,内圍一瀉湖。近暗沙之西南角有一點,深二·七五尋。近東北角各連礁,深五尋。
(四)中業群礁 日名千津礁,包有珊瑚灘兩個,東西延長十二浬。灘上連礁極險,二灘之間有一水道狹而深。
中業島(北緯一一度七分,東經一一四度一六分五○秒)位于西灘之極東端,舊名帝都島,西圖作Thitu I.,日人名曰三角島。島低而具沙性,面積三二六、二八○方公尺,有椰子樹與羊角蕉樹,在一淡水井旁。
西灘長七浬,最寬處三·二五浬,在極北端有一圓形珊瑚礁,直徑○·七五浬,為本礁最北突出點。在此礁與中業島間,深二·五—六尋。
西灘之西北側中央有一礁,長半浬,低潮幹露。礁上有一沙島(sand cay),在此礁與前礁(灘之極北端)之間,有水道深五尋,由水道入瀉湖,湖深一九尋。其他各礁(可由破浪認出)由此有砂島之礁,引申而達于灘之極西端。
中業島之西南二浬,有一小礁,為西灘之最南突出點。西灘之南邊自此小礁西延,較灘之北邊為安全,船可抛錨。小礁與中業島間深四尋,亦為佳良抛錨地。
東灘為一大群礁與岩塊組成,長四·五浬,寬二浬,其極西端距中業島礁一、四○○碼。
(五)渚碧礁(北緯一○度五五分,東經一一四度○六分) 西圖作Subi(Subie)Reef。礁之北端在中業島西南一·二五浬。形狀不規則,峻崖之珊瑚礁也。常有破浪,礁長三·五浬,寬二浬,中圍瀉湖無入口。
(六)道明群礁 中業島之東南距離二○浬處,有一群礁斜列,成東北—西南方向,是為道明群礁。延長達二一浬,中央寬達七浬,兩端漸尖,西人稱Loaita Bank and Reefs。
南鑰島(北緯一○度四二分,東經一一四度二五分)位該群礁之南側,純為一沙性之小島,西圖作Loaita I.或稱South Island of Horsburg。島略作圓形,直徑約三○○碼,面積六二、七○○方公尺,上覆灌木,周繞珊瑚礁,礁寬有達半浬上者。島之西北五浬處有礁,中心有沙洲,此礁廣一·二五浬,低潮幹露。另一礁位于該礁之西南○·七五浬處,東北—西南長約一·七五浬,實為道明群礁之最西南尖端。此兩礁與南鑰島間有數礁頭,深三—五尋。島之七五度方向距二浬處,有一珊瑚連礁長半浬,低水時一部幹露。
楊信沙洲 南鑰島之東北東方向距六·七五浬處,又有一礁,礁之直徑約○·七五浬,近礁中心處有一沙洲,我國海南島漁人稱為楊信沙洲,西圖譯為Lankiam Cay。在楊信沙洲東北三—四·二五浬處有二礁,低潮幹露成為道明群礁之東南極端。二礁之北水深,最淺亦在六尋。從此道明群礁再無淺礁之發現。
(七)鄭和群礁 位于道明群島之正南方,我國古書稱堤閘灘,亦作團沙群礁,居南沙中最大最著,故慣稱南沙群島為團沙群島,西人譯作Tizard Bank and Reefs。第二次世界戰中,曾為日人所強占,更名“千裡錐”,其範圍大于道明群礁,東西長達三○浬,平均寬八浬。群礁内包一瀉湖,湖中有多數礁頭高聳,深五—七尋。湖周之珊瑚礁,低潮幹露。就中有二礁,其上各載一島(太平島、鴻庥島),又一礁上載一沙洲(敦謙沙洲)。海南島漁人常來捕魚。島上樹頂可望見于八—一○浬之外。今分述于下:
太平島(北緯一○度二二分五五秒,東經一一四度二二分)為兩島中之大者,位于鄭和群礁之西北角。島形狹長略成東北東—西南西方向橫列。周圍二、八○○公尺,島之周圍有白色沙濱,萦繞如環,島頂平坦,高度平均三·八公尺(東端四·一八公尺,西端三·四一公尺),東西最長一、二七○公尺,南北最寬三五○公尺,面積四三·二萬平方公尺(合一·七二八方市裡)。島頂外之沙濱由島頂斜降,達于低潮水面,其斜面寬約三·二八公尺。此白色沙濱寬度,蓋即高潮與低潮往來之界限也。
沙濱之外,在海水面下圍繞島之四周者,為珊瑚礁盤,亦成長圓形狀。自沙濱下限(即低潮線)起,向外延長,東西兩端較寬,東端長四五○公尺,西端更達六五○公尺。南北兩側較狹,南側西部最狹處一五○公尺,登陸者多泊小艇于此。礁之四周邊緣有破浪可辨,遠望之破浪亦成環狀。礁之外崖峻峭,崖外為無底之深海。礁上水深,低潮時僅二呎左右,小舟亦不能入。登陸者必于礁邊拾艇涉水而入。水下之礁多新生嶙峋,如刀如劍,步行其上危險萬端,肩負貨物尤難。故船之來泊者,外則太深,礁内則太淺,殊苦無良好錨地,此固不獨太平島一島為然也。
島由珊瑚礁構成,地表土壤粗松,有鳥糞覆蓋。據日人勘測,島上有磷礦六三、○○○噸,但二次大戰中,多被日人運去,所餘無幾,尚可零星散見于從草中。島周沙濱為流砂,寸草不生;島頂上滿覆熱帶灌木,毫無插足隙地。沙濱之内界限即為植物之外界限,截然清晰,宛如刀切。在海中望之如綠絨一塊浮于水上,極為美觀。灌木多為羊齒類,大樹以椰子、羊角蕉、木瓜、菠蘿蜜等熱帶果品為多。椰子樹最高,可達二五呎,為航行之标的。
該島為南沙群島中最大之島,且居于群島之西側邊際。過去海南漁人,每年随季風之轉變,來島捕魚者甚多,然順風來去少有留居島上者。晚近我政府感于邊務日急,曾派艦測圖立碑,以固國防,并建燈塔以利航行,而謀拓殖之道。所測詳圖,藏于内政部,所建石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于日人。戰中日人占我瓊崖,遂進據該島。先更島名曰長島,繼改刻其國徽及“大日本帝國”五字于石碑上。大施建設,竟有久居之意。著者于三十五年奉名前往接收,于十二月十二日抵達該島,當時檢其遺迹,見于島之南側淺礁最狹處,建有洋灰碼頭,蓋思由沙濱之上界限,平伸至淺礁之外邊,以避涉水之障礙者。惟僅達于沙濱之下界限,即戰敗投降,工程遂告中止。
島之中央有馬路一條,縱貫全島抵于兩端。島兩端各有建築物數幢,西端者小,似昔日營房辦公處所在;東端者龐大,有倉庫、發電廠、修理廠等。亂草間輕便鐵路軌道,到處狼藉,此蓋昔日島上之搬運利器也。島上水井總計有七:其三藏于林中,皆已幹涸;其四分布于建築物附近,東端一,西端一,碼頭之正面有屋,屋後有井二。後二井皆為洋灰制成,井口方形,四面各長一公尺。由井口至水面深二·七公尺,水面至底○·三公尺。登陸者舉火煮水,嘗之頗甘。該七井者,或露天或隐林中,或砌水泥,或就原石鑿成;敵人于此最爾小島,穿井至七口之多,其故為何?或謂源泉不足,多鑿所以貯雨水者,予則謂不然;蓋儲水池其口必大而淺,可以多接收雨水也。其底必以水泥,所以防滲透也。今皆為普通之小口井,其非儲水池也明甚。竊思蓋因島上礁成岩石,質極粗松,天雨與海水之滲透較易,地下水定必豐富,觀井深僅二·七公尺,即知地下水面甚高,故不必利用地層之傾斜,随處用水随處鑿井也。且也,戰中美國轟炸慘重,敵恐一旦命中,水源斷絕,多鑿井亦實有疏散之意。凡諸設施,皆已為盟機炸毀,随投降而日人亦完全退出。我随勝利而接收,海軍部派駐海軍,劃為要塞地帶。
敦謙沙洲 在太平島東六浬,居一珊瑚礁之中心,礁略呈圓形,直徑○·七五浬。島上覆有灌木,樹頂高可一五呎。西圖作Sand Cay,日本圖作北小島。此島與太平島間有淺礁相連,近中途處礁極淺,低潮幹露,直徑可一、四○○碼,僅高潮淹沒。此幹露點與敦謙沙洲間,深七—一○尋,為安全錨地。
舶蘭礁 在敦謙沙洲之東北,由鄭和群礁之北邊,向北突出五浬。礁為一卵形,長徑約一浬,深度極不規則,為一極險之珊瑚暗礁。西圖作Petley Reef,日人曾改稱東北礁。礁之四周在一·二五浬之寬度内深一○○尋,此外深不得底。
安達礁 位鄭和群礁之極東尖端,故日人占領時更名為東礁,西圖作Eldad Reef。礁東北西南斜列,長四·二五浬,寬由二○○碼至一浬不等。礁上有數大石常露出,低潮時有更多之小石,亦暴露。
鴻庥島(北緯一○度一一分,東經一一四度二一分)位于鄭和群礁之南邊西部,與太平島南北相對。西圖作Namyit,日人曾更名南小島,或譯南依島。該島東西長六○○碼,面積約七五、九○○方公尺。島周以礁圍繞,礁亦呈東西長形,向西延長約一浬以上,東方僅六七○碼,南北極狹。島為砂成,覆有小樹及灌木。
南薰礁 在鄭和群礁之西南極端,内包二礁塊,西北東南斜列。日人名西北礁曰三角礁,以其形似三角也;名東南礁則曰西南礁,以示其在群礁西南極端之意。西圖則總稱為Caven Reefs。二礁相距二·五浬,各廣一浬,有數礁頭存于二礁之間。
鄭和群礁共圍一長狹形之瀉湖,深度皆在四尋以外,上述六部為群礁之淺險的全部,皆于低潮幹露,船舶可以普通的速度,在天氣良好時,尋得便利錨地。
(八)大現礁(北緯一○度○一分,東經一一三度五一分)西圖譯為Discovery Great Reef。礁極狹,南北長七浬。礁之大部在低潮時幹露,上有大石數塊突出。在礁之中心有淺瀉,無口可入。自礁向任何方向,皆不遠即為二○○尋之深海,隻北端礁石之外半浬處,測海船曾抛錨于深四二尋處。據海南漁人談,此礁之東北一○浬處,有一暗礁,深四○尋以上。
(九)小現礁 在大現礁南尖東方一○浬,為一圓形珊瑚礁塊,直徑六七○碼。低潮時有數處幹露,但礁上深淵很多。
(一○)福祿寺礁(北緯一○度一五分,東經一一三度三七分)在大現礁北端之西北西方向一七浬,成北東—南西之方向斜列,長半浬,極狹。西圖作Flora Temple,或稱Western Reef,以在大現礁之西也。南西部有石緊伏于水面之下,而他部有深淵達一乃至三尋。礁之附近有深淵達二○—七○尋,再外有二○○尋以上之深淵存在。
(一一)永暑礁 礁東北西南斜列,長一四浬,北部較寬,最寬處四浬。其東北尖端位大現礁兩端之西南五五浬,其西南尖端位華陽礁之正北四一浬。西圖作Fiery Cross,或作N.W.Investigator Reef。全部由珊瑚礁構成,有許多幹礁塊露出水面,而以西南端部露出者最大。海水湧向礁塊,雖于微風微浪,亦被擊碎成破浪。
(一二)逍遙暗礁 在永暑礁之西。美人于一八二六年發現此暗礁,當北緯九度三二分,東經一一二度二四分處,測定其深度為一、○六○尋。
(一三)尹慶群礁 該群礁包西礁中礁,東礁及華陽礁四部,西圖作London Reefs,東西延長三八浬。其最西端,南去南威島之東北尖二一浬。諸礁四圍皆為深海,航行時無須領海之指引。但須特别注意者,當航近諸礁時,如正當烈日閃耀于頭頂之時,船舶慎勿直向諸礁航進,蓋如此将莫辨為暗礁,為海水,為破浪也。
西礁(北緯八度五一分,東經一一二度一二分)位于群礁之最西,廣約四浬。四周礁邊地方,有多數礁塊幹露。中心地方深達六尋乃至一○尋,但有多數礁頭上突。欲入礁内隻有東南一口,但有多數暗礁連互,極度危險。礁之東邊緣處有一砂洲,高約二呎。
中礁 位于西礁東北八浬,礁長半浬,礁内圍一瀉湖。礁東南極端有一沙灘,低潮露出,高潮淹沒。礁周無破浪,故不易于辨認。
東礁 在西礁之東一六浬,亦呈環形。東西長列,長七浬,寬由一浬至二浬。礁之外周有大破浪,易于辨認。礁内瀉湖深四尋乃至八尋,無口可入,中藏多數石塊。
華陽礁 西圖作Cuarteron Reef,在東礁之東九浬,為尹慶群礁之最東。礁成弓形,長三浬。四周為海水沖刷,已成峻崖,絕無可容抛錨之地。非如前述之西、中、東三礁,礁外常有斜坡,附于邊崖,皆可容船澱泊也。
(一四)南威島 位于尹慶群礁之西礁西南,西圖作Spratly,或書Storm。島面平坦,高出海面八呎,長五○○碼,寬三○○碼,面積一四七、八四○方公尺(○·五方市裡)。島之邊緣圍以白色沙濱,島頂西南部,有椰子樹數株高聳,為航者目标。島上滿覆熱帶灌木,土壤尚不适耕種。每當孵卵期間,海鳥群集,鳥卵遍地。六七月間,為海龜來集之期,龜卵亦多,但皆深埋地下。
此島位于一珊瑚灘之西端,灘長一·三浬,寬一、四○○碼,四邊峭深。灘之北部,在島之北○·七五浬處,有一深淵,深約三·五尋。灘之東北部在島之東北方半浬處,又一深淵,由七尋至八尋。
天氣良好,可以登陸于島,但有無數礁頭,自灘上突,極險,航行須注意。灘之東北尖端有錨地,其西南有掩護,深六尋。前者法國測船Rifflemen号,曾泊其地。據該船所測此島附近海水,高潮見于午前九時,七月初旬高低潮差為五·二五呎。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法人曾一度侵占該島,銳意經營,二次世界大戰期中轉為日人所據,繼續建設,已成為一海軍基地。民國三十四年日人戰敗,英太平洋艦隊司令福來塞曾駐節于此,以接受南洋日寇之投降。
(一五)日積礁 (北緯八度四○分,東經一一一度四○分)南威島之正西方,有日積礁,相距一四浬,西圖作Ladd Reef。礁為一長環形,東西長三浬,寬一浬。礁内圍一瀉湖,底鋪白沙。周圍之礁,有數處于半潮時既已露出,低潮時則任何船不能進入瀉湖。
(一六)奧援暗礁 此礁在美國海圖上,位于南威島之南約二五浬,注為Owen Shoal,乃一八三五年美國測海船David Scott号所報告者。大約深三·五尋,廣約二浬,其他詳情,尚未測量。
(一七)南薇灘 在日積礁之正南四二浬,有南薇灘,西圖作Rifflemen Bank。南北長三○浬,東西最寬處一三浬。普通深度由一二尋至四五尋,但淺礁暗伏于灘之四周,多僅九尋,乃至一·七·五尋。其最淺處在北端曰蓬勃堡礁;在南端有金盾暗沙,在東側有奧南暗沙。就中以蓬勃堡礁最著。西圖作Bombay Castle。其位置約當于北緯四度五六分,東經一一一度四二分處。礁深僅一二·五尋,故除極佳良天氣外,四周破浪甚猛,極易辨識。
(一八)廣雅灘 西圖作Prince of Wales Bank,位于南薇灘之西北,成北東—南西之斜列。長一四浬,寬七浬,深度各處不同。有數處礁頭突至距水面一○尋乃至八尋處。就中最淺之一礁頭,深僅四尋,位灘之西北角。當北緯八度○八分,東經一一○度二七分之位置。
(一九)人駿灘 位廣雅灘東南邊之東南三·五浬,西圖作Alexandra Bank。南北縱列長五浬,寬三·五浬,平均深度一五尋。珊瑚底清晰可見。在灘東崖附近,有深三尋及六尋之小礁塊各一塊存在。
(二○)李準灘 在人駿灘之西南,長五·二浬,寬二浬,西圖作Gringer Bank。在灘上之礁頭深六尋乃至八尋,在灘周圍之礁頭,深一○尋乃至二○尋。水清見底,全灘清晰可辨。
(二一)西衛灘 位李準灘之西,南北長一六浬,東西寬九浬,平均深度由三○至五○尋。
(二二)萬安灘(東端當北緯七度三○分,東經一○九度五五分) 此灘西圖作Vanguard Bank。形似新月,長三四浬,寬度平均六浬。灘之東端在李準灘之南端之正南方一六浬。灘之深度平均由二○—六○尋。最淺處有九尋者,但僅極小部分。
(二三)安波那沙洲(北緯七度五二分,東經一一二度五五分)沙洲西距南薇灘東崖七○浬,位一珊瑚灘之西南極端。長一五○碼,面積一五、八四○方公尺,高約三公尺,島上有少量之鳥糞。西圖作Amboyna Cay。灘之周邊幹燥峭峻,大小海浪遇之必碎。灘由沙洲向東北延一浬,距沙洲六七○碼處,有一四尋之深淵。
由該沙洲而東,為危險地帶之邊緣,其内尚未測量,航行應加避免。當西南季風時,在沙洲東北側,正背風向,投錨安全。法測海船Rifflemen号,曾泊其地。據其報告該處深五尋,潮流最大時速一·四浬,漲潮始于午後十一時,水北流;落潮始于午前六時,水西流。
(二四)隐遁暗沙 在安波那沙洲之北,于一八○二年發現有一暗沙,是即隐遁暗沙。按其位置當在北緯八度二四分,東經一一二度五七分處,西圖作Stay Shoal。
(2)危險地帶以南各島礁
(一)安渡灘 西人稱為Ardasier Bank。灘之範圍很寬,大部尚未測量。今僅知其最淺部在北緯七度三六分,東經一一四度一○分處,深度僅二·二五尋。
(二)彈丸礁 西圖稱Swallow Reef,為狹長環形之珊瑚礁。中圍淺湖,東端附近有岩石數塊,高度由一·五公尺乃至三公尺。東南側附近,亦有岩石若幹露出。
(三)皇路礁 位彈丸礁之南南西方二七浬,西圖作Royal Charlotte Reef。礁形略呈長方。東南側附近,有磊石數塊,高度由○·六公尺,至一·二公尺不等。東北側有大石暴水中。
(四)南通礁(北緯六度二○分,東經一一三度一四分)居皇路礁之南南西方四二浬,礁高一·二公尺乃至一·八公尺,由珊瑚構成。附近水深五○尋以上。西圖作Lousia Reef。
(五)北康暗沙群 東南去婆羅洲之巴拉母岬(Tanjony Baram)一○○浬。西圖譯Luconia Shoal。該礁群包多數之珊瑚礁及淺灘,其間無安全水路。
就中最南方之南屏(Hayes Reef),為一小幹礁,峭崖急深,即佳良天氣,四周亦有破浪。南屏礁之北北西方一○浬處,有南安礁(西圖作Sea horse Breakers),水深二—六尋,東側急深。礁南側附近,有幹礁分立;西側距二浬處,有小幹礁頭,破浪頗猛。最北方之盟誼暗沙(Friend Ship Shoal),略居北緯五度五九分,東經一一二度三二分之位置。東北東方距南通礁五○浬,最小深度四·五尋。此外,是否尚有更深之處,現尚不知。
(六)南康暗沙群 位北康群礁之南。四周莫不峭崖急深,處處破浪,航者可遠自船上辨認。其中多尚未測,僅将已知之稍顯著者,列述于下:最南之海甯礁,西圖作Herala Reef,東南東方去婆羅洲之巴拉母岬八四浬。為一圓形小環礁,直徑約四鍊(一鍊等于百尋)。礁上水深不出三尋,礁湖亦在三○尋以内,但礁之四周,則急深莫測。
海安礁(北緯五度○二分,東經一一二度二九分)位海甯礁之西北西方九浬,為一馬蹄形之環礁,水深二·五尋乃至六尋。礁西北端附近,有深一六呎之礁頭。西圖注Stigant Reef。
(七)曾母暗沙 位北緯四度,東經一一二度一五分附近,居南沙群島之最南。南近婆羅洲,英圖作James Shoal,是為我國領土之最南尖端。該暗沙乃珊瑚礁所成之淺灘,深一二尋。
危險地帶之東邊,距菲律賓之巴拉旺島極近。南海東部之沿岸航路(稱巴拉旺航線(Palawan Passage)即經行其間。為新加坡、馬尼拉聯絡之東線。沿線所經,在危險地帶之東邊緣地方有海馬灘、蓬勃暗沙、艦長暗沙、半月暗沙各險礁,可于船中望見之。
危險地帶以内,我國漁人向少涉足其間。此範圍内之各島礁,外人雖略有所知,但亦未加精測,故亦隻能道其分布之大概情形,至其礁島險灘,海流水深,亦屬茫然。故航者多避免此區而付以“危險地帶”之名。如将已知島礁胪列,則有如下之:禮樂灘、忠孝灘、神仙暗沙、仙後灘、莪蘭暗沙、紅石暗沙、棕灘、陽明礁、東坡礁、安塘島、和平暗沙、費信島、馬歡島、西月島、北恒礁、恒礁、景宏島、伏波礁、汎愛暗沙、孔明礁、仙娥礁、美濟礁、仙賓暗沙、信義暗沙、仁愛暗沙、海口暗沙、畢生礁、南華礁、立威島、南海礁、息波礁、破浪礁、玉諾島、榆亞暗沙、金吾暗沙、校尉暗沙、南樂暗沙、司令礁、都護暗沙、指向礁等約四十座。
第五章經濟産物
第一節 植物
由上述各島之緯度位置及其氣候狀态,吾人可以想象其植物景觀屬于純熱帶相。現各島植物多與海南島南部榆林、三亞一帶所有者相同而遠為繁茂。計喬木有麻風桐一種,高約三四丈,樹幹直徑最大者可達尺餘。熱帶果樹以椰子、木瓜、香蕉、羊角蕉、菠蘿蜜等為最多。椰子樹最高能達十丈。各樹生長極速,故其纖維組織粗松,質極脆弱。然竟能到處蓊葳成林,高達數丈,足見島上海風并無何強烈可畏。其他灌木到處叢生,除沙濱外,全島凡露出海面者莫不覆蓋無遺,殆無插足隙地,然其組織亦皆粗松脆弱。分其科别有屬羊齒類者,禾木科者,馬齒苋科者等。
第二節 動物與鳥糞
各群島以狹小而低平,且與大陸遠隔,故動物種類極少。獸類之可言者惟見有鼠;屬爬蟲類者隻有蜥蜴一種;屬昆蟲類者蝴蝶卻甚多。此外蛇、蠍、蝼蟻、蚊、蠅絕迹。島上所見之鼠,形狀與内地無異,以永興、太平二島為最多,蓋随漁船或鳥糞商船渡來者也。飛鳥中以鲣鳥為最多(動物學上屬鲣鳥科),飛翔南海之上,千萬成群,捕海中之魚為生,而遺其鳥糞于島上,經長時期的堆積,糞量乃大有可觀。今日一入其境者辄感腥臭沖鼻,是即舉世著名之鳥糞層也。該種鳥類多分布于熱帶島嶼中,性喜群居。鳥嘴綠足紅,羽灰黑色,而腹部獨呈白色。其雛鳥則除嘴足外,通身白色。鳥卵較雞卵略小而有褐斑,其孵卵期中雖捕之不飛,但食之則肉味殊劣。
鳥糞成因珊瑚島上多雨,鳥糞受雨分解所生之磷酸化合物,溶于水滲于地中,與地下珊瑚礁之碳酸石灰起化學作用,因成糞化石磷灰土,内含磷酸石灰、窒素、加裡,為人造肥料之重要原料。所謂人造肥料者何?海鳥糞直接投于土中,其肥效不著。蓋其中之磷酸,大部分為不溶解态之磷酸三石灰(Ca3P2O8),植物不能吸收利用。必也,加硫酸于磷礦中,将其變為水溶性之磷酸一石灰(Ca1H4P2O8H2O)而後可。是即過磷酸石灰制造之原理,所謂人造肥料者此也。
鳥糞之分布,各島有之,而以西沙群島中之林島較為豐富。鳥糞之形狀多數為棕色粉末,其成塊狀者,則面作灰色。民八至民十六年間,由粵商何瑞年勾結日人開采達九年之久。民十七年廣東中山大學來島調查,據其報告,全島原有礦量估計當在二二三、五五○噸之譜,已被采去者約五萬噸,餘數尚有十七萬噸雲。然第二次大戰中,日人占據各島,大規模采取又達八年,故三十五年底接收之時,見各島所存已點散零星,無複經營之價值矣。
第三節 水産及漁業
南海各島附近之淺海中,水産極富,舉凡海藻、海菜、海綿、海星、海膽、海參等無不豐富;魚類以墨魚、石斑、烏賊、江鳐柱出産為最多,蝦蟹亦有之;玳瑁較少,而龜則極多。貝類中多蚧、蛤、海螺(法螺錐螺、蛛螺、牙螺等)、大蚌等。
赴各島捕魚之船到東沙者,以潮汕之人居多;赴西沙南沙者,多屬海南島人,尤以文昌縣籍者為最多。漁舟多系木船用帆,故以距離關系,赴東沙者最多,且有定居島上者。漁獲亦極豐富,粵人有諺曰:“欲發财,赴東沙。”赴西沙各島者,每年率皆來往二次,春初來者夏初歸,秋末來者冬末歸,極少留居島上者。南沙群島距離更遠,人多順季風之轉變,一年來往一次,且船隻亦遠較稀少。将來如能利用機械漁船冷藏裝罐等設備,則各島概皆遠洋漁業之大好魚場也。
以距離及船性關系,漁人之捕獲物亦大受其限制,石斑、海參雖極豐富,蝦蟹蚧蛤雖為漁人所嗜,但以運輸不便,漁人并不大量采取,隻是供留島期間每日佐餐之用而已。其稍有經營價值者,隻有龜類貝類兩種。海南漁人春來捕龜,秋來拾蚌,殆成慣例。海龜大者重逾百斤,平時居水中,産卵必在陸上。卵期多在春夏之間,故捕龜期約由四月至九月。捕龜者多于夜間行之,捕得後于海邊掘池架棚育之,以供每日食用,載歸後售之廣州,肉可食,甲可制藥。漁人所捕之海螺大蚌,食其肉而積存其殼,載歸廣州,以供制造紐扣及各種美術品之原料。
第六章地位價值
綜上所述,南海諸島之富源,以氣候之高溫多雨,應利于農,然土壤惡劣,面積尤嫌不足,農産無可經營。鳥糞本為南海各島所獨具之有利資源,然以存量本少,又被盜複多,已失其經濟意義。是今日勉強可言者,隻熱帶果品及水産而已,然以距離之遠,果品魚類皆受時間之限制,而不得采取,所謂捕龜拾蚌者,亦各島僅有之資源已耳。
然而國土之價值,同時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為其空間的價值,一為其地位的價值。某地原野肥美,田連阡陌經濟的價值誠高矣,然未必具有地位的重要。反之,荒山小島其産物無足言也,然其地位之重要,往往一國之安危,一戰之勝敗系之。如澎湖群島控台灣海峽之南口,以國防位置言,實重于台灣本島,實超過基隆軍港;馬耳他雖小實地中海之心髒;波裡木(Perim)雖小,實握紅海之口;海裡哥蘭(Heligoland)雖小,于大戰中,曾發揮驚人之效力,是皆說明其地位的價值。他如中途島、威克島之于太平洋中,何獨不然。
南海主要航線為新加坡、香港、馬尼拉三地間之聯絡線。今日新加坡、香港間之重要航線(Main Route),即經南沙雙子島之西方,西沙和五島之東方,而北指香港。其東線(Eastern Route),由雙子島北折經中沙之東,而趨香港。新加坡赴馬尼拉航線,亦抵雙子島後折而東行。南海各島均布全部海面,平時可供給來往船隻之淡水、燃料、及氣象情報,遇風可作避難場所;戰時為給養站和魚雷潛艇之根據,為情報前哨,其關系交通國防者至大至巨,日人早有侵略野心,戰中據之,經營不遺餘力,曾發生極大戰果。今者光複伊始,應趁機繼續建設,力求發展,一以興本國利源,一以免外人觊觎也。
說者謂各島之天然條件太差:
一、面積狹小,即無港灣可以泊船,複無高山可以障風。
二、沿岸地方又多淺礁新漲,近則太淺,遠則太深,欲尋良好錨地實難。
三、各島拔海過低,難于瞭望,尤以天氣惡劣,或春季多霧時為甚。
四、流水無規則,常随風之方向而變化。
然凡此種種,皆可以人工建設克服之也。如能:
一、建強光度之燈塔以資瞭望,可以解除惡劣天氣時之障礙,
二、建氣象台,以預測氣候。
三、置無線電台,以利情報,則風濤危險,自可加以預防。
四、築長堤以防波,則島低亦可避風。
五、築棧橋以避淺灘,則大輪亦可系岸。各種建設誠能完備之後,各島間利用淺水小艇聯絡,各島與榆林港間以新式快輪航行,相互犄角呼應,則南海海權,從此鞏固矣。
第七章 史之回顧
南海諸島向為我國領土,久已無何問題。蓋一披地圖試觀今日圍繞南海四周之陸地,菲律賓也,安南也,婆羅洲也,莫不居民稀薄,文化落後;惟我廣東久已達于經濟繁榮,人口稠密之域,故其政治組織除我國外,皆尚居于殖民地之地位,而分屬于法、英、美、荷四國(菲律賓之獨立成國,乃戰勝後之事耳)。至其經濟權,則更莫不統握于我廣東僑胞之手。南海之濱,我國獨盛,濱海之地全為我國民所移殖,自亦意中之事也。海周皆我僑民,且遠至爪哇、蘇門答臘,而謂海中之群島無我居民,非我之經濟勢力範圍,其誰信之?特以海周陸地面積廣闊,資源富厚,随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先被割讓,群島貧小獨能留存稍久已耳。然前清末年,我國積弱太甚,大者富者已割無可割,終至此蠅頭彈丸之地亦不得安,今試分别述其痛史。
第一節 東沙群島
諸島中最先被侵略者,為東沙群島。清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日本商人西澤吉次糾合百餘人,于六月三十日午後,乘四國丸輪船,駛向東沙群島,七月初三日登岸,建築宿舍,豎立七十尺長竿,高懸日本國旗,并豎十五尺響标,詳記發現東沙島之曆史,改名西澤島,其暗礁改為西澤礁。西澤開采鳥糞,經營海産,遂據以為已有。自此東沙群島遂發生誰屬的問題。
兩江總督端方聞其事,即報告于外務部,并電兩廣總督張人駿論定東沙群島确屬我國,請其廣搜證據以備交涉。其原電雲:“日商西澤現據之島,以外部前電經緯度計之,在一千四百餘裡之外,自非粵省所轄。現據駐甯日領談及,實在台灣之西南,香港之東南,距香港一百七十餘英海裡,并舉其經緯度及英文名稱,按其所言考之,即系前準貴省咨送廣雅書局所印《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說》内之蒲拉他士島,一名蒲勒他士島,為廣東雜澳第十三,在北緯二十度四十二分,東經百六十度四十三分,距香港一百七十英海裡,長一英海裡半,闊半英海裡,高四十英尺,沙質無泥,其形似馬蹄,靠西邊有一港口,約半海裡深,上十年,中國漁船在此港避風,确系廣東所轄;上年兩江派員所繪海圖,亦有此島,英海部所刻海圖,亦有此島,與外部前電所指經緯度數,并雲近于小呂宋群島之說不符;而外部電内,又有距香港一百零八英裡之說,則破相類。是外部所訪聞,度數有誤,而裡數無大誤也。既是此島,則确是中國人之地,不可置之不問。但日人已據其地,若貿然派船往查,中外言語不通,恐生枝節,不可不慎,應先将憑據考核确實,先由外部與其公使交涉,再行往勘。但現在所有憑據,僅止數種,均系新測新繪,尚覺未足,若再有早年圖志案卷為憑,則尤為切實。乞公于廣東省府各志書,各輿圖及公署案卷,私家著述内,遍加搜讨,再能舉出數證,為此案鐵據,尤為周妥。諸希卓裁,見覆。”張人駿從其言,廣事搜集得王之春著《柔遠記》、陳倫炯著《海國見聞錄》、陳壽彭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說》各書,及英國海部制《中國海總圖》與《蒲拉他士島圖》各幅參考對照,又派艦實地往勘,複證以沿海居民所言,始确知英國之蒲拉他士島,即日人所據之島,亦即我粵民所已繁殖之大東沙島。
《中國江海險要圖說》,乃陳壽彭氏譯自英國海圖官局一八九四年所訂之《China Sea Directory》一書。英人自稱費五十年測量之力而成,則其發現東沙島亦不過在一八四○年左右,即道光二十年左右也。陳倫炯著之《海國見聞錄》一書,遠在雍正十一年(一七三○年),其卷首所列沿海全圖,即載有東沙島在内,是東沙島之屬我,在二百餘年前已為公認之事實矣。物證既備,遂于宣統元年再附以下列三種人證,向日本駐粵領事提出交涉。
一、據當時提督鎮冰所派飛鷹獵船管帶黃鐘瑛報告所稱,島上舊有中國漁民所建天後廟,日人西澤來時,将之燬去,以圖滅迹。
二、又當時新泗和漁船船主梁帶往來東沙近四十年,向在該處捕魚,于宣統元年正月複往東沙,為日本人所逐。
三、又漁商梁應元禀稱:“緣商等向在香港機利文街開張興利煤廠并悅隆魚欄,曆年均有漁船往來廣東惠州屬島之東沙地方,捕魚為業,于光緒三十二年,忽有日人多數到島将大王廟一間毀拆。查該廟系該處漁戶公立之所,坐西北,向東南,廟後有椰樹三株,現下日人公然在此開控一池,專養玳瑁;前時該廟之旁,屯有糧草夥食等物,以備船隻到此之所需,今已蕩然無存。又搬去本号新泗和帶記漁船之附屬魚舨六隻,……并斥逐我船離島。商等因念此島,向隸我版圖,漁民等均曆代在此捕魚為業,安常習故,數百餘年。今日人反客為主,商等驟失常業,血本無歸,固難隐忍;而海權失落,國體攸關,以故未肯輕意離去。本月二十日,适遇我國飛鷹兵輪并海關開辦巡輪兩隻前來查勘該島,商等即将一切情形繕禀,懇請代為轉詳各大憲,力求保護。……”
因所列舉之人證物證齊備,日本領事無言可辨,不得不承認東沙群島為中國領土,中國政府以十三萬元由日商西澤手中收回,于是東沙群島問題始告解決。
第二節 西沙群島及中沙群島
西沙群島向屬我國,更有确實之依據。
(一)《宋史紀事本末》卷一百八“二王之立”一章有雲:“元将劉深攻帝于淺灣,張世傑戰不利,奉帝走秀山,至井澳,陳宜中遁入占城,遂不返。十二月,丙子,帝至井澳,飓風大作,舟敗幾溺,帝驚悸成疾,旬餘,諸兵士稍集,死者過半。元劉深襲井澳,帝奔謝女峽,複入海,至七裡洋,欲往占城不果。”
(二)明成祖永樂、宣宗宣德年間,三保太監七下西洋(一四○四—一四三三)之時,曾遍經各島,即以武力占有西沙群島。當時同行者有費信、馬歡二人,歸後(馬著《瀛涯勝覽》,費著《星槎勝覽》)各著書記其事。黃省曾更根據二書,著有《西洋朝貢典錄》,其紀“占城”一則雲:“南澳又四十更(原注六十裡為一更),至獨豬之山,又十更見通草之嶼,取外羅之山,又七更牧羊嶼。國東北百裡巨口曰新洲港,港之浒标以石塔,其寨曰設比奈,二夷長主之,戶五六十餘。港西南陸行百裡,為王之都城,其名曰占城,磊石為之。四方有門,門有防衛。”按南澳即今福建廣東二省海岸交界處之南澳島,其西南二千四百裡至獨豬之山,約合六百餘浬,正當西沙群島永興島之地位。再南六百裡見通草之嶼,約合一百六十浬,當為今越南中部海外Cu Lao Ray島北之小島。所謂外羅之山,即Cu Lao Ray島。又南四百二十裡為牧羊嶼,約合百十裡,據一般考證,當為今之Pous Canbier。而所謂新洲港,即今歸仁,蓋十五世紀時占城國都,當在今越南平定。
(三)馬廷英先生于一九三七年曾發表《珊瑚礁成長所需年代之考證》一文,謂在西沙群島活珊瑚礁下約五英尺處,發現永樂通寶之中國銅币。是可證明明代曾有人前往西沙群島,此人或為中國漁民,或為鄭和随員,然其證明西沙群島早為中國所占領,則為無容置疑之事。
(四)清代志書記載更多,一般稱西沙群島為千裡石塘,《海國見聞錄》雲:“凡南洋海艘,俱由老萬山出口,西南行通七洲洋,有七洲浮海面故名。又行經陵水,順東北風,約四五日,便過越南之順化界,順化即越南王建都之所也。”又雲:“七洲洋在廣東海南島萬縣東南,凡往南洋者必經之。其東北有長沙石塘等礁,舟行宜慎。相傳洋中有箭鳥,凡船到洋中,辄飛來引導。”又雲:“九星洋一作九洲洋,亦作七裡洋,在廣東香山縣東南。”《讀史方輿紀要》謂廣東瓊州府文昌縣有七裡山。并雲:“七裡山有七峰相連,一名七洲洋山,林木茂密,下出淡泉,航海者必取汲于此。”又《讀史方輿紀要》記崖州一節有雲:“宋大禧二年,占城使言國人詣廣州,或風漂船至石塘,即累歲不達,石塘在崖州海面七百裡。”上述各古籍所謂“七洲洋”、“七裡洋”、“七裡山”、“七洲洋山”、“九洲洋”、“九星洋”及“長沙石塘”、“石塘”……等名稱,乃即西沙群島。七洲者,即指群島之東部七島,亦即今之趙述島、西沙、中島、南島、石島、永興島、北島是也。
清末光緒三十三年日人西澤占東沙群島事起,粵督張人駿一方向日領交涉,同時聞海南大洋中複有西沙群島,如不及早注意,恐亦成東沙之續,特派副将吳敬榮前往勘查。吳于宣統元年四月率隊一七○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艦,以水師提督李準為總指揮,前往勘查各島,歸來後拟具開辦計劃八項。惟不久張督卸任,繼任辦理不善,終至無形停頓。
民國以來,内戰頻仍,政府無暇建設邊圉,而商人呈請承辦者漸多。最後于民國十年由粵商何瑞年請準承辦,設立西沙群島實業有限公司,何勾結日人共同舉辦,而實權握于日人手。日人組南興實業公司于永興島,設制肥所于大阪經營之。島上雖無定居人民,然以距海南島不過二○○浬,海南漁人常來捕魚,率皆一年兩次往複,故各島上往往有孤魂廟之建設,大小不一,概皆甎造,雖無年代可紀,然可确證為我國固有領土,固我沿海居民多年來所踐食之地也。日人後來全部毀之,修碼頭、棧橋、鐵路、倉庫、工廠,大事開采。工人概由台灣、琉球運來,鳥糞則篩淨裝運大阪化制。事傳于内地,粵人群起告發。民十六,廣東實業廳注銷何商承辦,複派海瑞軍艦前往調查,然日人采去之鳥糞,已達總數三分之一矣(約尚餘二十萬噸)。
日人之經營永興島鳥糞,前後約及九年,概均安全進行,毫無障礙。除永興島外,對于西沙群島中各島,亦縱橫馳騁,了無限制,乃十五年廣東六二三沙基慘案後,島上日人恐慌,遂于七月間大部乘恭陽丸離島歸日,僅留少數工人繼續工作。直至十六年海瑞艦至之前,始告結束。
海瑞艦西沙之行,在民國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粵省各機關皆派員随往,而由中山大學總領其事。調查時,永興島上日人經營之碼頭、房舍等尚皆完好如初。永興島外其他各島,以無日人建築,故孤魂廟尚有峙然留者。歸後輯有《調查西沙群島報告書》。
民國二十二年,法國政府野心暴露,忽照會我駐法使館,聲述西沙群島系屬安南,其理由:一、安南王公,曾在此島建塔立碑,安南曆史中有此事實。
二、查中國曆史上,有兩英艦曾因與中國漁民沖撞,沉沒該島之旁,當時英國曾向中國抗議,清政府複文中有七洲島非中國領土之語,故不負責。我政府當即提出确切充足證據,向彼抗議:
一、該島經緯度屬中國領海,地理形勢,固甚顯明。
二、以曆史上言。清末曾派李準至該島,并鳴炮升旗,重申此為中國領土的表示。
三、前年香港曾有遠東氣象會議之召集,當時法國安南氣象台長及上海徐家彙天文台主任鹹在會議席上,向中國政府請求在西沙群島設氣象台。法人自覺理屈,其事遂寝。
民十七年調查之後,政府又置不理,然以日人之離去,沿海漁人得又恢複其遠洋漁場,來島捕魚者漸多,二十二年法國雖曾一度提出交涉,并未實力侵據。直至七七事變起,二十八年二月海南島淪于日人,西沙、南沙遂相繼為敵侵據。直至三十四年勝利,日人始于八月二十六日投降退出。
第三節 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距我瓊崖遠在五○○海浬以外,海南漁人來島捕魚者少,且亦隻一年一次來往;反之,西距安南較近,正西直距西貢僅二八三浬,故法人垂涎已久。前于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向我交涉西沙之時,即同時實行占領南沙群島中之各較大島嶼,而後于該年八月正式向世界宣布占領。當時法報所稱:“在安南與菲律賓群島間有一群之珊瑚島,浮沙暗礁,錯雜其間,航行者視為畏途,不敢輕近,惟其處亦有草林繁生之地,瓊崖之中國人有住于該群島,以從事漁業者。一八六七年,法國水路調查船萊芙爾滿号曾到北區測量制圖。一九三○年炮艦瑪利休茲号正式占領丹伯特島,一九三三年四月報告艦亞斯脫洛拉蔔号及亞列爾特号複與調查艦達勒遜号訪丹伯特島。揭法國國旗,當時島中住有華人三名。……四月七日亞斯脫洛拉蔔号又占領安布哇島,其地無住人。……四月十日占領地薩爾(注一)與依秋伯(注二),其地有樹葉搭蓋之屋,複有奉祀神人之像。……四月十一日占領洛依塔(注三)。……四月十二日占領西杜與多幾爾。……各該島情形,大率相同。地薩爾與多幾爾兩島,有由瓊州渡來之華人居住。每年有帆船載食品來島供華人食用,而将龜肉與龜蛋轉運以去。”同時電通社東京八月九日電又謂:“東經百十餘度的海上除法政府宣告獲得先占權之六島外,尚有二子島、西青島、及南子島等三島。”是即舉世所知法國占我南海九島之事。
當時馬尼拉電雲:“島中僅有少數海南漁民居住,海南島漁船亦常有往來。”
我政府知之,曾向法政府提出嚴重之抗議,蓋既稱有瓊崖的中國人住于該群島以從事漁業,又謂當時島中住有華人三名,又謂其地有樹葉搭蓋之屋,有奉祀神人之像,又謂有由瓊州渡來的華人居住,每年有帆船載食品來島供華人食用。是九島者早有華人居住,并非無主之島,法人已代我證明矣。依照國際公法與慣例,凡新發現之島嶼,其住民系何國民,即證明其主權屬于何國,今該群島中全為華人,其主權應屬于我,自無置辯之餘地矣。然事久拖不決,至二十八年,日人進據西沙,順勢兼并南沙,驅逐法人,于該年四月九日以官報正式發表占領,改名為“新南群島”,并東沙西沙皆劃歸台灣總督管轄,而隸高雄縣下。後亦于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投降退出。
抗戰中日人對于兩群島之建設更多,規模亦頗宏大,類皆鐵筋洋灰工程,曾利用為榆林軍港之前哨,停泊魚雷潛艇,發揮極大效用。投降退出後,我政府于三十五年底由内政部會同海軍部派艦前往接收,海部駐海軍于西沙之永興島、南沙之太平島,内部于二島上重建國碑,重測詳圖而歸(注四),政權則仍劃屬廣東省府。現島上設有氣象所、無線電台,與内地呼應靈便,從此南海各島重返祖國。追思過去,各島所以屢啟外人觊觎者,其主要原因,即以毫無居民,無論外敵之來,抵禦無人,即交涉勃起,亦感争論無據。今既收複,其能否穩固,端賴國防。國防之建設多端,人口國防吾人認為乃刻不容緩之急務也。
(注一)地薩爾,即今鄭和群礁,過去西圖作Tizard。
(注二)依秋伯即今太平島,過去西圖作Itu Aba Island。
(注三)洛依塔即今南鑰島,過去西圖作Loaita I.。
(注四)圖皆系一萬分一地形圖。
碑之在太平島者有二,皆為洋灰制成,其位置皆駐于圖上。其一在日建未成碼頭之盡處島邊。碑長方扁形,高一·五公尺,寬○·九公尺,厚○·三公尺。碑座兩層上層長一·四公尺,寬○·八公尺,厚○·四公尺。下層長二公尺,寬一·四公尺,厚○·三公尺。碑文前面:上為青天白日國徽,下為“太平島”三字順列。後面刻:“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十六字,排為雙行。左旁刻“中業艦到此”,右旁刻“太平艦到此”。另一碑較小,四五頁照片在島之東端沙灘稍上方處,為細長之方條形,亦洋灰制成,高八呎(入地三呎,露出于地上者五呎)方八吋。其正面(向東)碑文刻“南沙群島太平島”;背面為:“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北側為:“太平艦到此”;南側“中業艦到此”。碑之照片及實測原圖,皆藏内政部方域司。
鄭資約先生之子鄭仿健所撰《永遠的南中國海--懷念父親鄭資約教授》一文鍊接
===http://www.mjlsh.net/Book.aspx?cid=4&tid=660
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
内政部方域叢書南海諸島地理志略
鄭資約先生
南海諸島位置
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
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
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
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
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
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
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