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 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2012年06月27日 10:33

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高 悅)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2011年,國家海洋局組織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共完成了全海域約8000個站位的監測工作,獲得各類海洋環境監測數據240餘萬個。結果顯示,2011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公報》顯示,2011年,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标準的海域面積約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海洋沉積物質量良好,浮遊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基本穩定。海洋赤潮和綠潮災害有所減輕。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對渤海海洋生态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損害。海水、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氣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均處于本底範圍内。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但我國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主要表現在陸源排污壓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嚴重,赤潮災害多發,局部區域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的環境風險加劇等。總的看來,2011年海洋環境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嚴重。2011年,我國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近岸以外海域水質總體良好并保持穩定;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但部分近岸海域環境污染依然嚴重。 二是浮遊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基本穩定。監測結果表明,浮遊生物和底栖生物物種數和生物多樣性指數從北至南呈增加趨勢,符合其自然分布規律,浮遊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基本穩定。但部分典型生态系統狀況不容樂觀。 三是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2011年全海域赤潮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為近5年來最低,綠潮發生狀況與上年基本一緻。渤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依然嚴重,黃海、東海和南海局部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呈加重趨勢。我國砂質海岸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對渤海海洋生态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損害。日本“3.11”福島核洩漏事故的海洋環境放射性應急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管轄海域海水、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氣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未見異常,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尚未對我國管轄海域造成影響。 四是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陸源排污仍是影響海洋的主要原因。2011年54條主要江河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比上年略有增加。監測的445個入海排污口全年達标排放次數占監測總次數的52%,與上年相比提高6%,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達标率較往年有所升高,但仍對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産生明顯影響。2006年~2011年監測結果表明,曆年均有60%以上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等級為第四類或劣于第四類,排污口鄰近海域沉積物污染狀況總體呈加重趨勢。 五是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使用要求。海洋保護區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海水浴場、濱海旅遊度假區等旅遊休閑娛樂區水質總體良好,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養殖活動要求,海洋傾倒區環境可滿足繼續使用的要求。除蓬萊19-3油田以外,監測的其他海洋油氣區環境質量狀況均基本符合海洋油氣區的環境保護要求,未發現海洋油氣開發活動對周邊海域環境産生明顯影響。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