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海南省30艘漁船,組成2個編隊6個小組前往南沙開展捕撈生産活動。上午,船隊在三亞水産碼頭舉行啟航儀式。
據介紹,本次聯合作業時間大約20天,生産地點在北緯10°永暑礁附近海域。我省捕撈船隊本次赴三沙漁場生産作業,是漁業企業、合作社、漁民三方抱團合力闖深海。這也是海南曆年來規模最大的捕撈活動之一。
南海網也安排了特派記者随船隊進行采訪,随時從前方發回報道。
成規模,曆年來最大規模捕撈活動之一
據了解,前往南沙捕撈的30艘漁船之中,1艘3000噸的綜合補給船(三亞福港水産公司),為捕撈船隊提供油、水、冰、魚貨收購等服務,兼負指揮船職能,29艘140噸以上的鋼質船(三亞海榆漁業專業合作社19艘、三亞榆豐漁業專業合作社10艘)。這是我省曆年來最大規模的捕撈活動之一。
有組織,編隊分組的方式進行捕撈作
這次捕撈,不同于往常零散漁船“單打獨鬥”的作業模式,是漁民自發的行動,由漁業合作社和漁業企業統一組織協調,采取編隊分組的方式進行捕撈作業。船隊設有1名總指揮、3名副總指揮,并明确了各班組航行期間指揮聯絡方式。船隊實行跟幫作業,堅持零彙報制度,每天固定時間将船隊情況反饋給指揮小組。
有保障,三沙海域巡邏漁政執法船保障
我三沙海域巡邏漁政執法船、岸台和相關部門已做好保障準備,及時處置突發情況。省海洋監測部門負責全程海洋氣象預報工作,及時發布海上風浪等預警報信息。
轉方式,加大三沙漁業資源開發力度
海南省海域面積廣闊,漁業資源相當豐富,尤其三沙漁業資源豐富而開發不夠。對此,我省提出了從以近海捕撈為主,向近海捕撈與外海、遠洋捕撈并舉,逐步向外海遠洋捕撈為主轉變。把眼光瞄準西中南沙(簡稱三沙)等外海漁場豐富的漁業資源,發展壯大外海、遠洋漁業生産,限制對資源造成破壞的作業方式,發展資源節約型作業方式。發動漁民“造大船,闖深海”,采取“公司+漁民”或捕撈漁民合作社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形式,組織漁船開發西中南沙等外海捕撈。近幾年,全省新造100噸以上漁船150多艘。
據調查,三沙漁業資源的潛在捕獲量約為500萬噸,每年的可持續捕獲量在200萬噸,而目前海南每年的捕獲量僅為8萬噸左右,開發前景巨大。這次捕撈船隊赴三沙漁場生産,就是要發展深海捕撈,開發漁業資源,促進漁民增收。
傳幫帶,前輩領後生赴祖宗海捕撈
我省現有36家從事捕撈生産的漁業合作社,社員3000多人,合作社專業化、組織化程度高。這次由綜合補給船帶編隊的方式作業,能更好地探索出發展深海捕撈的方法路子。
西南中沙漁場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漁民的傳統作業漁場,近年來,我省的捕撈合作社專業化、組織化程度高,深海捕撈能力不斷增強,海南漁民近年前往三沙捕撈作業不斷增加。三沙市的成立,護漁工作不斷加強,極大地鼓舞了我省廣大從事三沙漁業生産的漁民,漁民生産信心大增。
這次捕撈活動,三亞漁民中的梁亞排、林鴻永等德高望衆的老前輩,親自帶隊出海,許多有着多年海上捕撈經驗的船老大主動要求參加。他們表示,親自上陣搞好傳幫帶,帶領年輕人到咱們祖祖輩輩海上作業的海域,去體驗風浪、撈金攬銀,今後還要多多組織漁民到三沙海域生産作業。(南海網記者 高鵬)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