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随“蛟龍”再探海 今天(注:7月11日)清晨,“蛟龍”号返回廈門停泊,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的第一航段圓滿完成。在南海的10次下潛後,“向陽紅09”船滿載而歸。 下潛好運氣,次次有驚喜 “我們的團隊幹得太棒了。”航次現場總指揮劉峰今天說,“第一次就發現了冷泉;每次下潛都有新東西,都有驚喜。” 實際上,“蛟龍”号剛到達南海海域時,天氣不算太好。做了幾次常規調查後,母船就返回廈門避風。第二次抵達冷泉區,“蛟龍”号從6月17日開始連續4天下潛。而以往海試,最多也就是連續兩天下潛。 這個冷泉區的視頻,台灣科學家曾經拍到過。大片的贻貝和毛瓷蟹引人遐想。“蛟龍”号第一次下潛就找到了這個區域,更觀察到了蜘蛛蟹等新奇生物,真是意想不到的順利。 第二、三、四次下潛,每次回到甲闆,得到的寶貝都令人驚歎。毛瓷蟹和贻貝相比之下不算什麼了。比如說,第二次下潛抓到了蜘蛛蟹,觀察到了奇怪的“石筍陣”;而第三次下潛就獲取了實際是玻璃海綿的“石筍”。 在海山區,“蛟龍”号将鐵錳結核、火山岩石收入囊中。生物學家們本無比冷泉更高的期待,居然得到了多樣性不輸冷泉的大型生物,且一次比一次多。 第10次下潛,“蛟龍”号試圖探索新的冷泉區未果。但就在這次下潛,“蛟龍”号創造了6.6公裡的近底航行距離紀錄,讓潛航員對“蛟龍”号遠航能力充滿信心。 樣品數量多,科學意義大 這次南海之旅,是科學家首次借助中國潛器,近距離探索和發掘中國深海的奧秘。而科學家們随同下潛之後,都表示慶幸。“幾次下潛的收獲,讓科學家很滿意。這一點我從他們的表情上能看出來。”劉峰說。 首先,“蛟龍”号在1200米深找到了一個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冷泉生物繁盛區。在這個區域,“蛟龍”号捕獲了上百隻贻貝和毛瓷蟹,還有蜘蛛蟹、多毛類、各種蝦類和貝類,以及冷泉區特有的碳酸鹽岩。 對于海洋地質學家,捕獲的一塊正在生長的“煙囪”狀碳酸岩,很有助于理解冷泉生長的過程。 而形似純白石筍的玻璃海綿,更是生物學家以往所沒有見過的。這種海綿跟一般的深海海綿結構有差别,很可能是适應冷泉生态的獨特種。 在海山區,不僅收獲了火山岩石、金屬結核,而且捕獲的多種奇異的生物更是讓國内頂尖的海洋生物學家李新正感歎:“沒有見過圖片,也沒有在文獻上讀到過。” 接下來,生物學家将對各種“海怪”進行基因檢測,确定它們是否是從未發現的新種。另外,還會研究附着于贻貝和毛瓷蟹的多毛類與菌類,來了解獨特的冷泉共生方式。 而地質學家則通過分析岩石、沉積物、海水樣品,一方面了解冷泉的生滅興衰規律,一方面通過探索火山曆史去推測南海地質演變。 潛器狀态佳,保障能力強 從6月17日第一次下潛,“向陽紅09”船上的團隊,始終保持緊湊的工作節奏,最終提前完成“8+2”的任務。在冷泉區連續4天下潛成功,為後面的任務争取了時間。 “向陽紅09”船有兩次“轉場”,船趕在天黑前收起潛标,連夜趕向下一個工作區域,得以在第二天下潛。 “‘蛟龍’号連續4次下潛,這不僅證明潛水器技術狀态穩定,性能優越,而且說明我們的技術保障隊伍的能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劉峰說。 “這一次,我們的團隊基本做到了頭一天決定下潛,第二天就能潛下去。”劉峰說,“以前海試就沒有這種把握,面對臨時出現的故障,現在能做到很快檢測出來,很快解決。” 這次要試驗的長基線定位系統,開始也有故障。但在後來的下潛中有良好表現,其定位誤差大多數時候在一本書的大小之内。 “根據現在的數據,‘蛟龍’号靜止狀态下,長基線定位系統的方差隻有2厘米。”劉峰說。 通過實驗,“蛟龍”号現在已經有了兩套定位系統配合:更精準的長基線,以及更穩定和經濟的超短基線。 “蛟龍”号的定向定深自動航行系統,也被證明值得信賴,在第10次下潛中,依靠這一系統連續航行4公裡。“假如沒有它的幫助,我很難完成這麼長時間的操作。”潛航員唐嘉陵說,“‘蛟龍’号能夠航行這麼長距離,說明它性能優越。”取樣機械臂和高清影像系統,也在應用中表現出色。 “随‘蛟龍’下潛的體驗令人難忘。我們想要做的任務,它基本都能做到。”航段首席科學家周懷陽說。//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