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曆史學、文化學,還是從地名學、航海學、海洋學等專業角度來看,南海《更路簿》都承載着我國漁民特别是海南漁民在南海生産生活的鮮活曆史,是我國漁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生産生活的曆史縮影和文字記載,兼具文物價值、文獻價值、理論價值和法理價值。
南海《更路簿》的研究現狀
南海《更路簿》是漁民在曆時數百年遠航南海諸島捕魚、航運等活動中,記載南海航海路線、島礁名稱、海流等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是海南漁民在數百年的漁業生産實踐中積累留存下來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南海《更路簿》才逐漸引起國人的關注,并進入學界的視野。早期僅有少部分的專家學者對南海《更路簿》開展了一些曆史文化研究。2008 年,南海《更路簿》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目錄,自此引起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内有關部門和學術界開始意識到南海《更路簿》的學術價值,以及它在維護我國南海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重要史料價值。一些專題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在實證調查和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從事曆史文化研究的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教授周偉民、唐玲玲的《南海天書——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诠釋》(以下簡稱《南海天書》)、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夏代雲教授的《盧業發、吳淑茂、黃家禮〈更路簿〉研究》等著作,對南海《更路簿》各抄本所載的地名、航線和航程的考證與釋讀等做了大量研究,代表了近年來國内學者對南海《更路簿》的研究水平。
南海《更路簿》極具史料價值。無論是從曆史學、文化學,還是從地名學、航海學、海洋學等專業角度來看,南海《更路簿》都承載着我國漁民特别是海南漁民在南海生産生活的鮮活曆史,是我國漁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生産生活的曆史縮影和文字記載,兼具文物價值、文獻價值、理論價值和法理價值。
但應指出,南海《更路簿》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迄今的研究内容和重點主要在于曆史和文化兩個方面,自然科學中的多學科和交叉學科方面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學術研究的空白和盲點。學術研究相對滞後,理論研究的原創性和創新性亟待進一步加強,特别是從自然科學視角展開的研究成果極為鮮見,這是目前南海《更路簿》研究的一大缺憾。
南海《更路簿》的成書至少曆經了明、清兩代,具有600多年的曆史。它所記載的内容不僅局限于單純的航海學,而且跨越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曆史學、地理學、數學和政治、經濟、文化、法律,以及造船、漁業和海洋資源等學科和領域。因此,對南海《更路簿》的研究方向,應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全面、系統和綜合的跨學科的搶救性研究,以期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科研究體系。
南海《更路簿》的數字化研究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關于南海《更路簿》的研究,近年來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6年9月,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更路簿研究中心挂牌成立。2017年9月,在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主辦的第三屆南海海洋文化研讨會暨更路簿高端論壇上,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李文化教授團隊首次報告了他們的數字化研究成果。他們以航海學、地理學、幾何學和統計學為基礎,對南海《更路簿》進行了較為科學、精準、直觀的數字化解讀和分析,并借助計算機技術繪制出了電子信息化更路圖。這是近年來借用自然科學和計算機信息技術對南海《更路簿》展開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也是南海《更路簿》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此基礎上,他們将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化總結,其代表性著作《南海“更路簿”數字化诠釋》即将正式出版。
具體來看,他們的研究成果主要特點在于:
第一,系統化提出了“更路”的數字化方法,用“數字”全面解讀“更路”的“起點”“訖點”“更數”“針位”“方位”“裡程”等,并對《南海天書》著述的蘇德柳、蘇承芬、吳淑茂等21冊南海《更路簿》、3000多條“路”進行數字化處理,用最簡明的數字對南海《更路簿》進行解讀,使南海《更路簿》不再晦澀難懂。
第二,利用航海學、地理學和數理知識,選取适合南海“更路”航線的最優航向和航程公式,測算出每條“更路”的針位航向與理論最短距離航向的偏差值、每“更”的平均航速,并綜合考慮島礁範圍、漁民記載更數的粗略數、海洋風流等因素,對計算航速進行偏差估計,并通過大量的實例數據驗證公式的準确性與可靠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第三,在數字化“更路”基礎上,用計算機繪制出覆蓋21冊南海《更路簿》、3000多條“更路”,涉及 472 條航路(包括南洋航路)、169 個島礁與港口的全新南海更路圖。這比目前普遍認為的200多條航路多出一倍以上,是南海《更路簿》研究史上最新最全的一張多彩更路圖。《南海天書》作者周偉民教授認為該圖是繼郭振乾、國家地理雜志之後的最全面、準确、清晰的第三張更路圖。
第四,提出了能體現航向的“更路線路圖”繪制方案,并用計算機繪制出覆蓋21冊南海《更路簿》90%以上的帶針位航向的更路航線1069條,最大限度地直觀呈現了21冊南海《更路簿》的“更路”實情。
第五,在“更路”數字化分析研究基礎上,對《南海天書》3000多條“更路”進行數字化統計,得出每更約12.5海裡的結論,修正了每更約10海裡、40裡、60裡等多種說法。對其中偏離12.5海裡/更較多,或按最短距離航行的計算航向與“更路”記載針位偏差較大的“更路”,首次提出“存疑更路”的概念,并借助計算機技術,對20餘條航速或針位極度異常的“更路”進行逐一比對分析。由此發現,相關文獻對這些“更路”的解釋存在不同的問題:有的是對漁民島礁俗稱地名的标準地名解釋錯誤引起的,有的可能是漁民在抄錄他人《更路簿》時出現錯誤導緻的,而有些則可能是出版校正筆誤。這些基于數字化的合理推測,基本上得到原作者和相關船長的認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對南海《更路簿》的以訛傳訛。相信這些結論對更正部分南海島礁的标準地名有極大幫助,為南海島礁的漁民俗稱地名的準确釋名研究提供了新的輔助研究手段。
南海《更路簿》未來的研究方向
數字化研究方法,可以說為南海《更路簿》綜合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手段。用此方法可以發現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例如他們依據數字化方法發現的幾十條“極度存疑更路”問題及相應的部分島礁标準地名與漁民俗稱地名之間的精準對應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借助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學科知識進行綜合研究,才能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結論。
迄今國内南海《更路簿》的研究,基本上是有關學者或相關的科研院校自發開展的,屬于學術層面上的個人或集體的學術研究行為。雖然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等在年度科研計劃中也列入了一些南海《更路簿》的研究項目,但其研究曆史缺乏國家頂層設計和國家組織行為。筆者曾多次提交人大建議,呼籲開展南海《更路簿》的搶救性發掘研究。建議設立南海《更路簿》國家重大專項課題,組織動員全國的科研力量和資源,全面、系統、深入地開展南海《更路簿》的跨學科研究,發揮南海《更路簿》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重要和積極的法理作用,為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國際海洋法法庭法官、中國海洋法學會會長、海南省南海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特聘院長)
本文來源:海南日報http://hnrb.hinews.cn/html/2019-05/29/content_7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