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2021年的南海形勢:走向“軍事化”?
胡波,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南海戰略态勢感知計劃”主任,2021年12月25日在第九屆南海區域合作論壇、第九屆南海法律高端論壇暨海南省南海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研讨會上的發言整理稿
2021年,疫情之下,南海域内域外國家的軍事活動顯著增強、分外醒目,成為該年南海局勢的最大特點,引發了世界廣泛的關注和擔憂。
美軍在南海繼續維系着高強度的對華抵近偵察、穿越台灣海峽、前沿存在、戰略威懾、“航行自由行動”、演習演訓和戰場建設等動作。其中,美軍大型偵察機的空中抵近偵察約1200架次,數次進逼至距中國大陸領海基線20海裡;航母打擊群和兩栖戒備群頻繁進入南海,達13次,較2020年至少翻了一番;全年至少有11艘攻擊型核潛艇先後出現在南海及其周邊海域,“海狼”級 “康涅狄格” 号甚至在南海北部發生了“撞山”事故。

11月29日,美海軍P-8A反潛巡邏機穿越台灣海峽
其他域外國家也紛紛加強了在南海的存在及活動,英國、法國和印度都派遣了大型海上編隊赴西太平洋活動,英國航母“伊麗莎白女王”号打擊群高調在南海及周邊海域進行部署。德國、荷蘭也罕見地向包括南海在内的西太平洋派遣驅護艦。日本和澳大利亞則一直試圖維系在南海的常态化軍事存在,借助過航和演習,頻繁派遣軍艦、軍機甚至潛艇到南海活動,日本甚至效仿美國,派軍艦闖入南沙中國駐守島礁的12海裡内。

7月29日,英海軍“伊麗莎白女王”号航母打擊群在南海活動。圖:Planet衛星
域内國家的軍事活動也不遑多讓。2021年下半年以來,越南在其侵占的包括敦謙沙洲、鴻庥島、畢生礁、西礁和柏礁等在内的數個南沙群島開始了新一輪擴建工程,速度規模空前;菲律賓則借炒作牛轭礁事件,大幅增強了在其所謂的“西菲律賓海”的巡邏,數次驅趕中方漁民;印度尼西亞繼續強化在納土納群島及周邊海域的軍事部署,并宣布建設海上民兵,以應對來自中越等國的“入侵”和“威脅”。

10月18日-11月22日,越占畢生礁施工進展迅猛。圖:歐空局“哨兵”衛星
這還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待疫情緩和,上述軍事活動還會繼續大幅增強。
不過,總的來看,這些軍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秀肌肉”和“展現存在”,服務外交議程的成分較重,尚未到達劍拔弩張的态勢,也與媒體渲染的緊張氣氛有較大偏差。
南海軍事安全的最大變數存在于中美之間。雙方平台最多、對抗也最為激烈。目前,好的迹象是,中美均無意與對方打仗,盡管都在積極做應對各類最壞打算的準備。然而,強化軍事競争與避免軍事沖突本就存在較大的矛盾或張力,“既要又要”往往不可兼得,美國不能一方面強化對華軍事挑釁和遏制,另一方面又希望與華避免軍事摩擦與沖突。雙方每天在南海都有數起的海空相遇,任何處置不當或意外都可能擦出火星。特别是,西太美軍存在嚴重的過度部署和過度疲勞等問題,這加大了中美兩軍發生摩擦與沖突的風險。
外交一向是海上力量的三大職能之一,在21世紀的和平時期,海上力量更成為各海洋國家推動外交政策議程的重要工具。美國以外的域外國家特别是歐洲強國,其強化在南海軍事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務外交,即通過“刷存在感”,在該地區展現力量、加強與地區國家的關系及附和美國的對華政策議程。除了日本、澳大利亞之外,這些域外軍事活動對華的主要影響在于戰略與外交壓力,談不上對中國有多大的軍事威脅。今天,中國發展到現在,已不可能出現所謂的新“八國聯軍”。
台海與南海形勢密不可分,兩海天然聯動,很大程度上,不可能進行“輕重緩急”的排序。随着美國和台灣當局不斷炒作和刺激台海局勢,南海北部的軍事安全風險在急劇升高,各方的軍艦、潛艇、測量船、偵察機和戰鬥機密集在該區域活動。美軍偵察機、測量船和水下力量等已在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巴士海峽間的三角區域形成了常态化存在,這給地區局勢帶來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巴士海峽間的三角區域
現階段,美國是唯一有能力、有意圖在南海對中國構成重大軍事威脅的國家或力量,中國當然有必要盯住美國、做好防範,但對域内外其他國家的動向也不能掉以輕心,更不宜麻木。需要看到,由于“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的刺激,以及域外大國介入的鼓勵,東南亞聲索國在争議問題上的訴求和要價普遍提高,部分聲索方改變争議現狀的動機愈發強烈。對于中國而言,當務之急不是如何積極進取的問題,而是如何懾止或應對其他方的誤判和過激行動,以守住争議現狀和南海維權的“基本盤”
(本文版權歸“南海戰略态勢感知計劃”所有,原文2021年12月27日首發于http://www.scspi.org/zh/dtfx/164059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