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南海合作與發展國際研讨會在武漢召開
    2015年11月12日 16:27

第三屆南海合作與發展國際研讨會在武漢召開

(轉載自《中國海洋報》)

10月29日~30日,第三屆南海合作與發展國際研讨會在武漢召開。本屆研讨會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和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共同舉辦,來自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德國、葡萄牙、比利時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機構,以及國際海洋法法庭等國際組織的8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南海的曆史與法律問題”“南海争端的和平解決”“南海合作及其前景”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讨論和交流。大家一緻認為,南海周邊國家長期以來和諧共處、友好交往,南海的航行自由從來都不存在問題。合作與發展不僅将為南海周邊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也将為維護地區和平做出積極貢獻。但近年來,一些域外國家介入和幹涉南海問題,導緻南海形勢出現緊張,破壞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維護地區和平和穩定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中國主張南海争議應由有關直接當事國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努力尋求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南海争議升級。2014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未來南海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隻要南海周邊國家堅持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緻力于營造南海合作與發展的友好環境,南海問題終會實現共赢的局面。

專家表示,以南海合作與發展為主題的國際研讨會第三次在中國召開,充分展示了中國有關方面積極熱情推動南海合作與發展的意願。此次會議,對于宣傳和強調中國在南海的一貫立場和主張,澄清和消除外界對中菲南海仲裁案以及中國南沙島礁建設的誤解和誤導,宣傳中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促進南海周邊國家共同發展等具有積極作用。

積極開展南海地區合作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 張海文

近年來,國家海洋局與一些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如聯合國、20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等。在南海地區,國家海洋局主持和實施了《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1~2015)》,支持了區域内諸多雙邊合作項目,促進了區域内有關國家的合作。

國家海洋局與東盟國家開展了一系列海洋合作活動,主要包括4個方面:其一是開展5個區域性研讨會,如2012年在廈門召開的“南海海洋環境與檢測技術研讨會”。其二是2015年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對3個項目進行立項支持,包括中國、泰國、老撾、馬來西亞、柬埔寨和菲律賓共同參與的“東南亞海洋瀕危物種研究”“東南亞海洋環境預警和減災系統”和“北部灣環境合作項目”。其三,這些區域性聯合項目加強了中國同相關國家之間的雙邊合作。中國同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文萊、緬甸等國加強雙邊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其四,能力建設合作。

肩負起促進南海合作與發展的曆史使命

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 肖建國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南海地區的合作與發展,這與南海地區當前的形勢十分契合。合作與發展不僅能給本地區國家和人民帶來好處,而且有助于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并促進争議的最後解決。促進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合作與發展也與中國的國家政策及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不謀而合。

對于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争議,中國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确的。中國維護南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意志絕不動搖。同時,中方承諾與直接相關國家通過和平談判和磋商解決有關争端,并建立争議管控機制。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創建友好、安全和繁榮的外部環境,并促進相互關系、深化共同利益合作是中方努力的方向。這種外交政策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實需求。

2002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以來,中國和東盟國家一直緻力于擴大交流、深化合作。2011年,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框架下,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海上聯合搜救、海上航行安全以及預防跨國犯罪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2013年,中國與東盟國家同意在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這些都反映了中國的良好意願及促進海洋合作、維護南海和平與穩定的誠意。

2014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國内外的廣泛關注。南海是該戰略的重要一環。新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将為我們的海洋合作和發展打開新思路、提供新機遇。該倡議已經得到相關國家的積極回應。

應當認識到,南海問題敏感複雜。南海合作并沒有固定的方式,實現南海合作也并非易事。但是,隻要沿海國始終緻力于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始終緻力于為南海合作與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那麼我們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肩負着将南海建設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友誼之海的曆史使命,并為之共同努力。

可考慮成立“南海合作理事會”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 高之國

過去20年來,南海地區或國際上提出不少關于南海安全合作機制的倡議,但是這些建議大多未能付諸實踐。在新的曆史時期和新的形勢下,不妨把視野放大、放長遠一些。

可參照北極理事會等較為成熟的模式,包括會員、觀察員、工作組制度的實踐和經驗,成立“南海合作理事會”,作為南海治理、合作與發展的安全合作機制。“南海合作理事會”的主要框架應包括:安全合作、共同開發、環境保護、合作基金等内容。

此外,還應考慮将“南海合作理事會”放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框架下和亞投行的金融體制内來運籌和運行。

處理南海問題應采取兩種手段

南京大學南海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朱鋒

中國擁有悠久的曆史,曾在曆史上掌控南海,很多曆史證據證明了這一點。回顧中國當代曆史,很多國家在1946年對我國南海疆界範圍持默認态度。中國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中國政府收回了曾被日本占領的領土,在島礁上立碑,以彰顯主權。

關于處理南海問題的方法應包含兩個方面:一種是曆史可行性,我們不能退縮,根據曆史經驗指導實踐。另一種是利用法律條文行為。任何一種方式都不是唯一的,應該采取兩種手段,結合曆史基礎主義和法律基礎主義,分享南海利益。

美國進入中國12海裡領海是一個危險的迹象。如果美國用力過猛,會使南海回到冷戰時代。對于美國的行為,美中應重回商談,美國應該撤回現有的軍艦。美國的行為對中國而言難以接受,美中交手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不信任感成南海合作主要障礙

澳大利亞卧龍崗大學教授 薩姆·貝特曼

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009年,各種合作倡議不斷推動着南海合作向前發展。然而,近來随着南海聲索國之間以及作為該地區海洋安全主要利益攸關者的中國、日本和美國之間不信任度不斷上升,南海合作也受到影響。這種日益增強的不信任感,已成為在南海開展有效合作的主要障礙。

南海所要求的合作,不僅要确保對海洋及海上活動的有效管理,而且要為防止緊張局面升級而建立相關機制。合作既是一種義務,也具有必要性。海洋管理過程中的合作義務,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特别是在關于閉海和半閉海的第九部分以及其他國際條約中都作出了規定,而合作的必要性則源于日益繁忙的海運交通、海洋資源衰減、海洋環境面臨的壓力和避免“雙輸”局面的需要。

将敏感度更低的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基本民事海事合作與軍事和政治領域的合作分别對待,可能是未來南海合作的努力方向。不過,這取決于中美之間能否建立一種更具信任感的關系,以及兩國能否共同努力為南海地區提供指引。

共建海上絲路有利于南海争端解決

武漢大學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教授 楊澤偉

站在國際法的角度,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新的合作方式,這對南海争端的解決必将産生積極的影響。海上絲路建設的目标是實現深層次的區域合作,秉承“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與雙赢”的原則,實現生産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動,高效配置資源,深入整合市場。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解決南海問題有積極影響,包括:一是實現地區穩定,獲得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地區和平與穩定,促進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戰略轉型,拓展中國與東盟國家雙邊合作框架下的海洋合作、學術、文化及人員交流,不斷加強政治互信。二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增強中國與東盟間的全方位合作,促進解決南海争端。三是實現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政策協調,在海洋合作方面達成共識。

南海争端是目前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挑戰。首先,南海争端将是中國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阻礙因素。其次,中國南海的法律化問題,将是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瓶頸。菲律賓企圖對海洋法的條款進行解釋,單方面通過法律渠道強制解決與中國的争端。第三,我們将從法律系統建設方面實施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計劃,以便達成國際共識,同時優化國内法律系統。第四,南海争端的地區化和國際化也是一個重大的阻礙因素。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應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在解決區域熱點問題的同時,與周邊海洋聲索國共同緻力于争端解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曆史檔案證明中國南海島礁的實際存在

清華大學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教授 安東尼·卡帝

歐洲主要國家外交檔案記錄了相關國家與中國在1930~1940年代的關系,表明了中國在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的實際存在。國際法學者在研究中不應忽視政治因素,還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南海的國際法問題隻是研究的一部分。有些學者把國際法研究當作宣傳手段,而有的學者将其視為背景。國際法包含了很多内容,美國希望用國際法将中國置于整個國際社會之中,而中國則指責美國不按國際法行事,這就是矛盾的地方。研究曆史檔案中有關美國行事的動機,會發現國際法研究的局限性。

1931年英國不滿法國占領西沙,而法國政府根據中國的國内形勢,考慮了幾種情況:一是法國繼續占領島礁,如果中國接受,這是最好的結果;二是如果中國隻是口頭表達反對,法國可以考慮購買;三是如果中國采取應急措施,則可能動用武力。最終,英國拒絕法國提出利用中國局勢滲透到中國西沙的想法。這些都是基于大量的曆史檔案,用的是曆史研究方法。

南海争端不應影響共同開發

葡萄牙新裡斯本大學 瓦斯科·貝克·溫伯格

南海除了海洋争端,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盡管在争議海域關于海洋權利或權利行使等法律概念可能存在分歧,但是這不應影響沿海國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國家間未能達成海洋劃界協議時可适用的規則作出了規定。共同開發是最适于南海争議海域的法律解決方案,因為它允許各相關國家在保留各自主張的前提下共同開發該海域的資源。

聲索國有權在争議海域行使其主張的權利,但是在海洋主張重疊的海域,一國即使未能澄清其法律立場,也不應阻礙共同開發的推進。例如,盡管南海沿岸國将其權利建立在曆史性權利主張的基礎上,或者未能澄清争議海洋地物鄰近海域的範圍,但這不應阻止所有相關國家對共同開發協議的實施。實際上,隻要所有相關國家對共同開發的區域達成一緻,共同開發區并不需要包括所有主張重疊區域,也不需要在法律上徹底澄清其權利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