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行船半條命,瓊海潭門世代的漁民唯有靠着被譽為“南海天書”的《更路簿》助他們避開這些海上兇險。歲月流逝,屬于老船長們木帆船時代已經過去,但這本珍貴的《更路簿》卻被保留下來,不僅毫無蟲蛀蟻咬且字迹清晰,是什麼讓這本“南海天書”百蟲不侵?6月25日,我中心秘書長王秀衛接受《海南故事》欄目專訪,講述了《更路簿》曆經百年何以百蟲不侵的秘密。

更路簿是古代我國海南漁民在南海海域作業時使用的航海手冊,記錄了南海海域的100多處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資訊,傳承600餘年,被譽為“海南天書”。它更重要的意義,是印證了中國漁民世代對南海的開發、政府對南海的管理,來證明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我們漁民的祖宗海。2016年7月11日,海南省南海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一支專門研究更路簿的團隊,開始了針對更路簿的一項調查活動。據調查,“更路簿”之所以能得以完好保存,是因為它所用紙張是一種海南特有的紙,可以防水防蟲。這種紙張是就地取材,用本地的一種樹的樹皮制成的,這種樹當地人叫“坡棉樹”。然而目前這種樹木的現存數量已是極少。就是這株小小的坡棉樹,讓這古老航海指南經曆重重磨難,在簡陋的保存環境中,仍然綻放異彩。曾經的它記錄曆史,現在的它承載着我們的希望。